本报记者 郝春城
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振兴。产业旺,乡村兴,抓住产业兴旺就是抓住了乡村振兴的“牛鼻子”。宛城区溧河乡充分发挥土地优势,进一步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坚持规模化发展,继续提高农产品品质,不断提升农产品特色,走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发展之路,带动村民致富增收。
6月27日,夏日炎炎,正值西瓜、苦瓜等降暑果蔬上市时节。在宛城区溧河乡竹园庄村农业产业种植基地,负责人王全胜正指挥村民在蔬菜大棚里采摘成熟的瓜果。
“我们村一共建有100个蔬菜大棚,种有奶白菜、空心菜、辣椒、豆角、西瓜、苦瓜、甜瓜等多个品种。其中,西瓜棚有10个,仅第一茬西瓜就卖了10万元,现在正准备收第二茬呢。”王全胜站在西瓜棚前给大家介绍,说完转身走进一个棚中。不一会儿,他捧着几个圆圆的甜瓜走出来,用刀子削了皮,递到记者手里:“你尝尝,又香又甜,好吃得很!”记者接过一片品尝,果然如他所言,香甜可口。
在苦瓜大棚里,村民们正在把收获满箱的苦瓜从棚里往外运。“我们的苦瓜品质特别好,很受城里人欢迎。这里离市区近,这些苦瓜直接进入超市。”王全胜满脸自豪地说。
宛城区溧河乡副乡长张韶辉告诉记者,利用近郊乡镇的区位优势,该乡大力发展蔬菜种植产业,自2020年以来,先后利用乡村振兴衔接资金398万元,在竹园庄、陈官营、十里铺、袁老家等村谋划实施蔬菜大棚项目。
“仅竹园庄村就建设蔬菜大棚100个,每亩地农户每年可获得土地流转金800元,生产旺季可带动辖区群众就业60人。”张韶辉说。建成的蔬菜大棚,优先出租给困难群众和本村村民,每个大棚一年种植蔬菜7到8茬,根据种植种类和市场价格的不同,每个大棚每年可实现1万元以上收益,实现了群众增收有渠道、就近务工增收入。
在溧河乡未来3年乡村建设项目库中,该乡在近郊5个村中,共谋划了500亩蔬菜大棚建设项目。“建成后,不仅使本村群众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收益,更推动了我乡蔬菜种植产业规模化发展,实现以产业发展带动乡村振兴。”张韶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