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歌壮边塞 深情满天山
——我市实施第十轮对口援疆工作综述
本报记者 郝春城 张戈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
2020年初,我市选派的20名中组部第十批援疆干部人才带着市委、市政府和全市人民的信任重托奔赴哈密市伊州区,扎根边疆,开展新一轮对口援疆工作。涵盖经济、科技、教育、医疗、人才等全方位支援新疆的机制,为天山南北发展注入澎湃动力。
新疆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特殊重要的战略地位。对口援疆,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党中央交办的重大政治任务,是实现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的重要举措,是实现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的重要举措,是巩固发展各民族大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援疆工作。市委书记朱是西同志多次审阅援疆工作队工作进展情况报告,肯定工作成绩,勉励全体援疆队员“再接再厉,再创佳绩”,李永、白红超等市领导对我市援疆队员牵挂在心,经常关心支持,帮助解决实际难题。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市援疆工作队高质量完成了承担的对口援疆各项工作任务,用行动和成效书写了新时代南阳援疆工作的精彩答卷。时任河南援疆前方指挥部党委书记、总指挥徐相锋评价,“南阳市援疆工作队完整准确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队伍坚强有力,工作出色成效显著,为受援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白河之水润天山,伏牛之绿遍戈壁。
眼前,团结和谐、繁荣富裕、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生态良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哈密建设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民生援疆
增进人民群众“新福祉”
在哈密,6月的夜晚是喧嚣的,豫园和丰裕园两个生态公园里,周围的居民在这里唱歌、跳舞、散步、纳凉,累了还可以到智慧书屋里歇歇脚,读读书。
“以前的哈密河,垃圾遍地,河两边违建还多,都没人愿意来。”家住附近营丰苑小区的阿依努尔·吐尔逊告诉记者,现在哈密河的生态变好了,还修了公园,配套建设了智慧书屋,大家都愿意到这里玩。
哈密市地处新疆东部,位于东天山脚下,被称为“新疆门户”。而哈密河是哈密市的母亲河,由北至南,穿过哈密城区,是哈密生态环境的基础,对改善哈密城市环境,提高居民幸福指数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河南援疆伊州区指挥部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绿网润城,锦绣哈密”为主题,启动实施哈密河生态恢复工程,建成豫园和丰裕园两个生态公园。并投入援疆资金1600万元,建设8间智慧书屋,为当地群众构建起十五分钟阅读圈。
民心是稳定之基,民生是民心之本。改善民生就是援疆工作的重中之重。
2020年初,新一轮援疆工作启动。市援疆工作队接过援疆“接力棒”,跨越2500公里来到哈密市伊州区,开启对口支援之旅。他们坚持以民生援疆为龙头,以改善各族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为切入点,充分发挥援疆资金服务民生、辐射基层的综合效应,建成了一批民生精品工程,办成了一批群众所期盼的民生实事。
新投入使用的35台绿色新能源公交车已成为哈密市街头的一道靓丽风景;
新布展的左公文化苑已成为对市民群众进行新疆历史文化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场所;
公安110指挥中心和执法办案中心建设项目,有力提升了伊州区维稳安保工作水平;
哈密市第十六中学、伊州区西区中学、哈密市幼儿园等一批学校建成招生解决了当地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问题……
新一轮援疆工作开展以来,南阳援疆干部与受援地共同调研论证,谋划编制了“十四五”援疆项目43个。2020年以来先后实施36个援疆项目,援疆资金投入12.46亿元。2023年计划实施援疆项目12个,援疆资金投入1.86亿元。一系列援疆项目的实施,极大改善了伊州区基础设施条件,有效解决了群众生产生活中最直接、最现实、最急迫的难题,显著增进了民生福祉,促进了社会稳定和经济社会发展,切实增强了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山水一程,民生百事,美丽哈密的巨幅画卷是南阳和哈密各领域交往故事的感人合集。
产业援疆
点燃经济发展“新引擎”
民生援疆是雪中送炭,产业援疆则是输血造血,如何提升受援地的自身造血功能,是南阳援疆一直努力探索的方向,而发展产业无疑是实现内生增长的动力之源。
三年来,河南援疆伊州区指挥部共投入援疆资金15.63亿元,实施援疆项目36个。
投资3.07亿元,新建产业创新综合服务体和智能应急指挥平台;
投入援疆资金589万元,改造垣疆医疗厂房,同时扶持唱歌的果、华麟奶业、瑞盟装备等企业发展壮大;
投资6000万元,建设再就业示范园区项目,新建建材仓储区、农机具交易市场、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及配套基础设施;
投资3000万元,建设伊州区富民兴农市场项目,建成92间商铺、5000平方米钢结构大棚,提供500人就业岗位;
协调争取计划外援疆资金98万元,实施柳树沟乡一棵树村产业振兴生态改善项目,利用该村北部闲置土地120亩,种植经济林1.35万棵,为发展乡村旅游业提供生态资源支撑;
…………
随着高温的到来,哈密南湖哈密瓜进入了快速生长期。南湖乡的万亩哈密瓜地里85%以上的哈密瓜已完成定瓜,陆续开始垫瓜,预计6月底至7月初,哈密瓜可大量成熟上市。而这里的瓜农已经开始在网上签订单。
前几年,因为运距过长,这里包括哈密瓜在内的特色果品出现难卖、提前采摘等现象。
南阳援疆干部积极拓宽受援地特色产品销售渠道,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组织后方各单位、工会开展消费援疆行动,号召社会各界力量积极采购消费新疆特色产品;组织伊州区馕产品市场拓展考察工作组,到河南开展土特产市场推介对接活动,广泛对接农贸市场和超市,为伊州区馕产业和农产品发展搭建了良好的销售平台。
援疆工作促进了伊州区的民生改善,伊州区的教育、医疗、就业、维稳、住房等基础设施配套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
棠棣花开,枝叶相扶。“一个不落”的全面小康背后是豫哈一家亲的意识在生根生长。
文化润疆
唱响民族团结“主旋律”
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共筑民族精神家园,最是文化润人心。
在3年多的时间里,怀着对这方土地上各族群众的深情大爱,南阳对口援疆不仅带来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支持,更重要的是把两地人民的心紧紧联系在一起。
2022年中秋节,南阳援疆干部来到伊州区柳树沟乡一棵树村“走亲戚”。该村是河南省援建的哈萨克族牧民安置村,每名援疆干部在这里都有结对的“亲戚”。这是河南援疆伊州区指挥部开展的“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之一。
2020年以来,南阳援疆干部先后开展了36次“一家亲”活动,走访“亲戚”500余人次。
三年来,南阳选派3批次36名教师、5批次31名医生,立足岗位持续开展传帮带,结对帮扶当地干部人才10000余人次。河南援疆伊州区指挥部还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既提升了受援地干部人才队伍整体素质,更促进了伊州区与南阳的互动交流。
在哈密市疫情防控严峻时期,我市先后2次捐助医用口罩、防护服、护目镜、消毒液等防疫物资,派出卫生防疫专家2批、22 人紧急驰援。
前后方联动,线上线下结合,全社会参与。
在南阳市委组织部组织领导下,我市13个县(市区)与哈密市伊州区13个乡镇(街道)建立结对帮扶合作共建关系,帮扶合作成效明显。
宛城区捐赠150万元,帮助伊州区城北街道打造黑风山社区和惠泽园社区;
卧龙区捐赠40万元,帮助西河街道打造提升团结社区、惠康园社区;
淅川县投资70万元为五堡镇比地力克村建设群众文化广场;
内乡县投资80万元支持伊州区西山乡建设旅游服务设施;
西峡县与伊州区白石头乡结对共建,投资100万元,捐助除雪铲车1台、公务用车两台,并帮扶建设饲草料加工项目、开发利用山区土特产资源等项目;
……
有了全市上下的大力支持,南阳援疆干部人才带来了资源和技术,帮助受援地经济社会飞速发展。
援疆工作让伊州区和南阳市各族群众搭上“连心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中日益牢固。
久久为功
铸就援疆铁军绘未来
“3年来,我接受了精神洗礼,激发了干事创业激情。‘舍家报国、忠诚担当、团结奉献、创新奋进’的援疆精神,将成为我终生难忘的精神财富!”第十批援疆工作总结表彰会上,李明林等4名南阳援疆干部人才被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授予“第十批河南优秀援疆干部人才”荣誉称号。
“来疆为什么?援疆做什么?离疆留什么?”入疆以来,南阳援疆干部人才时刻不忘初心使命,积极履职尽责,担当实干,以扎实的业绩、优良的作风展现南阳援疆风采。
在3年多的援疆征程中,在边疆复杂艰苦环境和反恐维稳特殊压力下,我市全体援疆干部人才经受住了考验。把岗位当阵地守、把工作当事业干,与受援地干部一个标准参与值班、备勤和所在单位工作,经历了风雨、强壮了筋骨、增长了才干,工作能力、综合素质有了显著进步。徐清峰等5同志被哈密市授予“第十批河南优秀援疆干部人才”荣誉称号,徐国清等5名同志荣记“个人三等功”。
市援疆工作队负责同志动情地说,“全体南阳援疆干部人才时刻不忘组织信任和全市人民重托,立足各自的岗位担当进取、无私奉献,为塑造好河南援疆形象品牌付出了艰辛努力,为实现新疆工作总目标付出了心血汗水,做出了‘一生值得自豪的贡献’。”
以援疆为纽带,南阳和哈密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的美好画面,正在新疆大地的每一个角落里呈现,民族团结的动人故事每一天都在更新。
南阳援疆干部、哈密市伊州区委办公室副主任徐国清说:“新时代援疆工作,要紧紧围绕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谋长远之策,行固本之举,在事关长治久安的深层次问题上聚焦发力。”
国家关心,兄弟同心,“疆”来可期!
哈密河生态保护项目——豫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