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名记者走基层”(带图)蹚出青山变金山新路 (山谷里迎来野生石斛种植春天)
作者:  陈杰超



        室外,仿生基地内的曲茎石斛苗正在茁壮成长;室内,科研人员正在开展曲茎石斛种子无菌播种育苗生产。盛夏时节,走进河南伏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黄石庵管理局(以下简称黄石庵林场)场部大院,如同置身石斛的世界。

       林场负责人王保刚告诉记者,曲茎石斛为兰科石斛属植物,是我国1986年发现的新种,为中国特有,因茎廻折弯曲而得名。伏牛山产的曲茎石斛因生境狭窄,自然繁殖困难,已处于极度濒危灭绝中。2021年被新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是中药材中的“大熊猫”。

      “为有效保护和发展曲茎石斛种质资源,林场实施了曲茎石斛原生态栽培推广示范项目。”提及石斛原生态种植技术的探索应用,王保刚道出了初衷。

       在林场组培室,记者了解到科研人员运用组培技术已培育曲茎石斛1300多瓶,拥有曲茎石斛苗2.5万余株。办公大楼后院的竹林空间,是伏牛山特有的曲径石斛林下仿生栽培实验场,40个仿生池里生长着一簇簇曲茎石斛。驱车数十公里,在林场深处的三里壕林区,先期培育的石斛苗已在岩壁上进行了试种栽培。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三里壕林区曲茎石斛野外岩壁栽培面积已达1100余平方米,产值将达千万元以上,目前石斛长势良好。

       在岩壁上种植石斛并非易事。据介绍,在选址上,这里森林茂密,溪流常年流动不断,年均空气湿度多在77%以上,是石斛属植物的优良生长环境。栽培前,要清理岩壁面上的杂草青苔,用清水冲洗岩壁灰尘杂质,栽种后,石斛根系便附着固定于岩壁上慢慢生长。“这里是石斛原生态的林下石壁,十分有利于栽培技术研究和推广。”看着生势旺盛的石斛,工作人员信心十足。

     “借助原生态的林下石壁进行仿野生种植,把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实现‘一条小壕沟 产值上千万”的新目标,蹚出一条青山变金山的新路。”提及曲茎石斛项目效益,王保刚给记者算了一笔生态经济账,随着石斛岩壁栽培项目的顺利完成,有效扩大河南伏牛山区曲茎石斛植物种群资源,减少人为对野生曲茎石斛资源的掠夺性采挖,有效保护野生曲茎石斛种质基因资源;同时,将带动林下经济发展,对山区群众脱贫致富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据悉,除了曲茎石斛,黄石庵林场近些年还开展了红豆杉、连香树、香果树等国家保护树种和山茱萸良种等中药材的繁育研究,大力发展林下经济。从采伐经营型彻底转变为生态保护型,随着职能的转变,黄石庵林场已成“两山”转化的实践者和见证者。目前,林区森林覆盖率与活木蓄积明显增长,区内野生动植物物种生存环境日益好转,森林的水源涵养和吸碳放氧功能不断提高,成为我市当前面积最大、物种最多、蓄积量最多,保护最好的一片森林。

 微信图片_20230626152149.jpg

林场工作人员清洗曲茎石斛苗并栽种。本报记者陈杰超摄


微信图片_20230626152201.jpg

为石斛苗浇水。本报记者陈杰超摄

微信图片_20230626152217.jpg

石壁种植石斛苗。本报记者陈杰超摄


微信图片_20230626152235.jpg

石壁上种出的曲茎石斛。本报记者陈杰超摄

微信图片_20230626152248.jpg

石壁上种出的曲茎石斛。本报记者陈杰超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