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给猪当“保姆”,仅凭借猪的鼾声和姿态,就能判断它的健康情况……
智慧养猪闯新路
本报记者 吕文杰
机器人给猪当“保姆”,仅凭借猪的鼾声和姿态,就能判断它的健康情况。
6月18日,牧原集团庆祝成立30周年,举行“牧原开放日”活动,记者在牧原集团通过企业的智慧大屏,可以清晰地看到各个猪圈里的情况。数智化养猪程度,让记者大为赞叹:巡检机器人集成可见光摄像头、3D摄像头、红外热像仪、拾音器、气体检测仪等各类传感器,实时传送着温度、湿度、风机转速、异常声音等指标,后方平台通过云监控、大数据分析和自动化设备运行,实现生猪养殖的智慧管理。
“牧原智能环控、智能饲喂、智能巡检和物联网平台……”智能化在牧原的运用到底有多广泛?在牧原智能科技馆记者看到,牧原研发的智能化设备涵盖了饲料、养殖、屠宰等多个板块,实现30余项产品和技术的转化,输出各类产品数量超180万套,每天产生10亿条数据,业务实时数据化,数据共享全员化,让管理更加高效,生产效率得到大大的提升。
“把每项指标对标下来,把每项成本打开来看,发现还有每头猪还有600元的成本下降空间。”在当天开放日活动之一——养猪节·共创共享论坛上,秦英林以“千亿空间 共创共享”为题作报告,指出养猪行业仍存在较大可以发掘的潜力,号召从业人员要在智数化养猪方面深耕发力。
从育种作突破,让科技当先锋。牧原集团率先推进种猪“芯片”计划,构建2300多名专业育种人员的强大队伍,采用基因组选择技术,不断提高种猪的繁殖性能、生长性能,致力于培育更适合中国环境的种猪品种。繁育出规模居行业前列的核心种猪群,摆脱了对进口种猪的依赖,为中国生猪育种开创了可资借鉴的发展路径。
饲养见真功,让科技当智囊。牧原集团较早研究低蛋白日粮实验,探索猪群真实营养需求,减少日粮中多余蛋白供给,降低豆粕使用比例,用合成氨基酸替代部分豆粕,实现氮减排98万吨、节约大豆2000万吨。秦英林介绍,“用低蛋白日粮技术养猪,从繁殖成绩、生长速度、饲料报酬和肉质肉色等方面评价,均无不良影响,可以减少大豆进口依赖、降低养殖成本、减少氮排放,一举多得。”
提高劳动效率,科技就是生产力。为减少人与猪接触,降低疫病传播风险提升猪肉品质标准,推动整个养猪产业链的升级发展。牧原集团自主研发“空气过滤猪舍”,集新风过滤、独立通风、地资源1.5亿亩。除臭灭菌于一体,为猪群创造适宜稳定的生长环境,保证猪群健康,同时对猪舍排出的臭气进行集中处理,实现无臭气,不扰民。
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多年来,牧原始终将“人才作为企业发展的第一资源”,把人才作为企业的一把手工程,科学有效的人才培养体系为公司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原动力。“以前养猪靠畜牧、兽医、育种等生物类人才,现在牧原招聘了许多土木、空气力学、光学、电气、信息、算法等方面的工程师。”牧原集团副总经理袁合宾介绍说。
今年是牧原集团创建30周年,30年前的6月22日,董事长秦英林从22头猪养起,开启了企业长青之路。30 年来,牧原集团以科技创新、智能引领,聚焦养猪主业,打造出“种、料、康、养、智”等 20 大钻尖技术,累计申请国家专利 2093 项,攻克生物育种、养猪环保、疫病防控等多项重大难题,走在养殖行业技术革新的前列。目前,牧原集团养猪业务遍及全国24省(区)103市217县 (区),2022 年出栏生猪 6120万头,全球第一。
秦英林表示,“牧原智慧养猪是我们践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推动生猪养殖智能化发展的重要探索。我们将继续顺应市场变化和技术革新,为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贡献牧原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