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植乡村的洋项目
作者:  王锐

根植乡村的洋项目

文香婵 

六月丰收季节,豫西南内乡县灌涨镇杨集村的中国与以色列合作项目"中以园”内洋溢着现代农业的气息,新型的职业农民正在各自的岗位上,耕耘着他们幸福生活。

"中以园"是由河南牧原集团、内乡县政府与以色列索力农业高科技公司合力创立。2016年9月开园,占地6000余亩,先期投资1.5亿元。项目规划设置五个区,包括核心种植区、露天示范区、农业游览区、采摘品尝区、绿色产品购买区和职业农民培训中心。6月1日,市作协走进"中以园",总经理庞博介绍:"农业要实现产业化,离不开现代化,中以园区致力带出本土一批新型职业农民,使他们在乡村振兴的布局中,在有限的土地上产生出不一样的效益,带动周边地区农民,感受科技创新的力量,创造新型农业想不到成为想得到、又能做得到的高产价值。”在当地政府和牧原集团引领下,"中以园"是如何走出了一条绿色环保崛起之路,为乡村振兴可学可研样本的呢?

建立种子畜苗产业化模式。运用以色列世界上最先进的蔬菜种子和畜苗技术,实现集约化弃苗,提供给周边地区农民,既可大

棚内种植,又可露天种植,既增加了园区收入,又服务了区域乡村振兴。种苗供应市场,由县内拓展到县外、市外、省外,销售规模越

来越大,影响力不断扩充。目前,该园己为周边县市种植大户提供优质种苗800万株。

 建立"王+"订单农业新模式。瞄准打造中部地区番茄第一大县目标,带动农民低成本、低风险进入现代农业产业区创业增收。推行龙头企业十政府十产业区十农户十市场的"王+"订单服务模式。目前,中以园,已建暖棚王十多个,全部被周围农民租赁经营。据计算,正常年份里,一个2至3亩的暖棚,可实现收益7至8万元。

建立产业园+农民就业互动模式。随着中以园产业不断膨账增大,吸纳的就业人数越来越多,仅建大棚1500个,就可吸收农民就业超2000人。目前,周围村里在中以园上班的新型农民职业工就有500多人,其中留守农村妇女120人,孤独老人50人。每人年均收入三万元,同时,还不影响他们回家做家务。

科技农业种植与研学培训结合模式。中以园里不但有暖棚种植、冷棚种植、智能联动种植,而且还有水培、土培、基质培各类蔬菜种植模式,成为中原地区有名的研学、培训、旅游好去处,而且以培训现代新型职业农民为主、以培训致富能手为主、以培训乡村党员干部为主。仅2021至2022年,就接待研学和培训王万余人次,为周边地区培养了大批乡村振兴人才和优秀职业农民。

开劈现代科技农业与旅游观光结合模式。中以园内设置有游客服务中心、科技展览厅、体能拓展区、休闲娱乐区、生产实践观赏台等,同时,通过农作物播种栽秧、农事体验实际活动,引领游览人群走边耕做,使其体验一粥一饭来之不易。在11000平米农事体验区,设置有三个智能化无土栽培技术平台和两个水上栽培技术平台,供游人感受无土种植蔬菜和水上载培幼苗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