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名记者走基层)“七彩柞蚕”铺就致富路
作者:  范志钦


 

本报记者范志钦  赵倩

    俗话说,麦梢黄,蚕变宝。

麦收过后,南召县的柞蚕养殖产业迎来了收获季。       

   “今年,我放养了6斤蚕籽,收获蚕茧1300多斤。眼下,已经卖了四五万块钱,剩下的还能再卖个万把块钱。”面对好收成,该县板山坪镇两河口村的老蚕农孙社教笑得合不拢嘴。

    与孙社教同享收获喜悦的还有留山镇石岭湾村的蚕农尚兴山。他算了一笔账,清明节柞蚕上山,端午节柞蚕下山,放养时间两个月左右。1斤蚕籽成本700元,政府补贴200元,养1斤柞蚕可以净挣1万元。

    南召县多山,拥有宜蚕柞坡150万亩,常年柞蚕放养量5000公斤,年产柞蚕茧150万公斤,是全国一化性柞蚕主产区,素有“中国柞蚕之乡”的美誉。

    由于柞蚕养殖投入小、见效快、效益高,该县将其作为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助力山区群众增收的重点产业,每年安排专项资金对柞蚕原种、蚕种繁育等进行补贴。同时,政府出资为全县蚕农办理柞蚕产业发展保险,规避柞蚕养殖风险,让蚕农吃上了“定心丸”。

为拉长产业链条,南召县加大科研投入,经过多年的品种选育、繁育,先后培育出“宛黄”“豫大”“胶蓝”“胶绿”“鲁红”“杏黄”“白一化”等极具观赏价值的“七彩柞蚕”。

   “我们把柞蚕放养作为产业振兴的重要抓手,采取政策扶持推动,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建成柞蚕生产基地30万亩,重点蚕业示范村10个,蚕农户均年收入超3万元。”南召县蚕菌中心主任李德强表示,该县柞蚕养殖产业通过强化技术创新、集约生产经营,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丰收”,其产业外延不断拓展,乡亲们的增收致富之路也愈加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