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临近,我市非遗传承人走进南阳师院与师生交流——   非遗进校园 青春话传承
作者:  李金玺

 

  本报记者李金玺文/图

 

  6月14日,端午临近,南阳市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南阳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共同举办“我们的节日•端午民间文化进校园”活动。我市多位非遗传承人和高校师生共话传统文化民俗,传承多彩非遗,不断增强青年一代的文化自信。

 

  亲手制作 师生感受非遗魅力

 

  昨天上午,活动现场热闹非凡,不少师生纷纷前来,亲身体验非遗的独特魅力。民间服饰制作项目传承人陈燕丽,为大家展示了原创设计的汉服并邀请部分师生穿上服化道具画上对应的妆容,展示了不同朝代的风貌,让在场师生沉浸式接触中华传统服饰文化。

 

  侯氏布艺编制传承人侯显珍、赵艳华、闫飞雪为现场师生讲述了端午节的习俗,并现场教授竹编艾草香囊、“艾草船”门挂制作技艺。在现场,今年已经91岁的侯显珍老人精神矍铄,还为师生亲自展示了布艺制作,看到老人精湛的传统技艺,现场师生发出了阵阵惊叹。

 

  “侯氏布艺编制源于清朝,距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经过历代传承依旧保留了传统女红工艺独特的民俗风貌。主要作品为红薯泥娃娃、小孩鞋帽、衣服、鞋垫、布老虎、香囊等。”侯氏布艺编制传承人闫飞雪告诉记者,这次侯氏布艺编制三代传承人一起走进校园,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人了解非遗、走近非遗、爱上非遗。

 

  薪火相传 让文化自信扎根心中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欣赏传统布艺编制、亲手制作艾草船、现场体验汉服文化……现场师生在观摩、交流、动手实操中,切实感受到了非遗手工艺的无限魅力。

 

  “南阳,楚风汉韵,漫长岁月孕育了南阳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这些根植于民间的非遗项目,承载着人们关于历史的深刻记忆。”陈燕丽告诉记者,“非遗”是我们的文化瑰宝,需要一代又一代人薪火相传,不断发扬光大,“非遗进校园”就是一个很好平台,把多彩非遗继续传承下去。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需要我们年轻一代更好地继承和发扬,让文化自信深深扎根心中。”南阳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大二学生宋新海说,这次非遗展示与体验活动,为自己平时的学习提供了借鉴和灵感,也更加觉得自己身上责任重大。

 

  南阳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教师王宁告诉记者,通过此次活动,让师生近距离感受传统文化,了解非遗技艺,把这些文化元素融入到日常课堂活动与作品创新中。“非遗进校园,让我们收获满满,也希望以后多多举办非遗展示和体验活动。”


91岁侯氏布艺编制传承人侯显珍(中)为大学生传授技艺  本报记者李金玺 摄.jpg91岁侯氏布艺编制传承人侯显珍(中)为大学生传授技艺  本报记者李金玺 摄


师生亲手制作艾草门挂  本报记者 李金玺 摄.jpg师生亲手制作艾草门挂  本报记者 李金玺 摄

侯氏布艺编制传承人和师生交流  本报记者 李金玺  摄.jpg侯氏布艺编制传承人和师生交流  本报记者 李金玺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