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3 (以此稿为准)山水人文竞芬芳——我市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高质量发展走笔
作者:  杨青晓

山水人文竞芬芳

——我市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高质量发展走笔

本报记者 杨青晓 于欢

 景区5.jpg

壮美的二龙山景区风光 本报记者张玲 摄


◇2022年实现旅游收入441.8亿元,旅游人数8381.7万人次;今年以来至5月31日,全市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66.23亿元、旅游人数为4803.72万人次,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74.5%、59.7%。

◇2022年,全市15个文旅重点建设项目年度计划投资为35.6亿元,实际完成投资35.98亿元,完成年度计划投资的101.1%;2023年全市15个文旅重点建设项目年度计划投资为29.776亿元截至2023年5月31日,已投资11.76亿元,已完成年度投资总额的40%。

◇“十四五”期间,实现游客接待量、旅游综合收入年均15%和20%的增速,分别达到1亿人次和1000亿元”的发展目标。

景区7.jpg

     二龙山云海鸟瞰  本报记者 张玲 摄


襟三山而带群湖,枕伏牛而蹬江汉。地处南北自然分界线,长江黄河两大文明带在这里交融,自然风光、历史文化禀赋得天独厚,这就是南阳,一个值得三顾的地方。

夏日的南阳,青山巍巍,丹水浩渺。伫立白河畔,看万亩碧水扬波;漫步卧龙岗,品三国历史;登临伏牛山巅,览云雾缭绕、日出东方……

掬一捧水可遥望历史深邃的眼眸,捧一把土能感受文明跳动的脉搏。南阳的美,美在山水清奇,美在楚风汉韵,美在文旅文创的深度融合,让诗意和远方驻留心中。

数据显示,2022年,来自天南海北约8381.7万人次的游客沉浸在八百里伏牛山,观云卷云舒似水流年,赏争芳夺艳月季花海。一年四时,处处皆画的南都帝乡惊艳了众人;

今年1月至5月共有4803.72万人次的旅行者接踵而至,在一湾绿水、一片青山、一缕文脉中,找寻精神家园。

枯燥的数字看似无声,却是南阳文旅产业高质量高效率跨越发展的生动诠释。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我市高度重视文旅文创融合发展,市七次党代会更是把文旅康养融合列入“十大行动”,以前所未有的气魄和速度,全力打造“一顾惊艳、二顾倾心、三顾忘返”的三顾之城,擦亮“一水带山水、一圣带四圣”这张旅游名片。

曾经“藏在深闺人未识”的文化生态瑰宝,越来越多地走进人们视野,生态“动”起来,文化起来,旅游起来……人文与自然交相辉映,不仅展现了南阳气质,更为南阳文旅产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景区4.jpg

美丽的自然风光  本报记者 张玲摄


筑梦修心 千年文脉传承奋进

古往南都帝乡,曾令多少迁客骚人流连忘返;今朝三顾之城,能否让你心旌摇荡?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这是一千多年前诗人李白笔下的南阳城。有着5000年的文明史、2800多年建城史的南阳,山川形胜,物华天宝,大自然的钟情历史的偏爱,自一出场,便自绽光芒——

追根溯源,南召猿人与北京周口店猿人时间大体相当,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在此交融,远古文明、先秦文化、楚汉文化、三国文化在此积淀,孕育出中医药、玉、四圣等丰厚的文化底蕴;

滚滚的历史车轮更给南阳烙下深深的文化印记:羊续悬鱼、盘古神话、牛郎织女等典故或传说皆发源于此,中原文化、楚汉文化交相浸润;

就在去年,传来南阳黄山遗址入选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填补了中原和长江中游新石器时代玉石器手工业体系空白;

仰望星空,有为纪念科学家张衡及其诞生地的9092号的小行星“南阳星”闪耀其间;放眼大地,有世界第九大奇迹的西峡恐龙遗迹园,有伏牛山世界地质公园、宝天曼“世界生物圈保护区,这里还是世界中医药文化发祥地,享有“中国月季之乡”、“世界艾乡”美誉……

赓续文脉,从历史取前行的力量。如今,文化与旅游正如“诗”与“远方”,演绎出一曲曲融合发展的“交响曲”。

景区3.jpg

自然风光与历史文化相融  本报记者 张玲 摄


全域旅游  擦亮特色文旅品牌

浅夏芬芳,南阳医圣祠内,一株历经风霜雪雨460年的凌霄之王花开正艳。墙外,医圣文化园建设如火如荼。要不了多久,这儿将成为世界中医药文化新地标和南阳人文汇聚区、以及“全球中医圣地”的重要载体。

南阳最靓的名片是山水,最厚的底蕴是文化,最优的禀赋是生态。如何把文化、生态、旅游深度融合这篇大文章做深、做实、让南阳成为更多首选的旅游目的地?答案在探索中愈发明晰——

“一水带山水,一圣带四圣”,我市围绕这一品牌定位,确定了城市形象宣传语“南阳 一个值得三顾的地方”,着力打响南阳仲景、南水北调、生态、文化四个品牌。

这意味着,一场全域旅游的大戏精彩开启!

——我市抢抓国家大力发展健康产业的战略机遇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南阳的重大历史机遇,以医圣文化园建设为龙头,以仲景文化为引领,做好中医药康养等研究,打造中医药文化旅游高地,加快“医圣文化园”和张仲景国医大学建设

  ——作为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守好这一库碧水”殷殷嘱托,探索出一条水源地文化旅游与生态文明高质量协调发展的南阳路径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市以伏牛山、大别山为轴线建成康养旅游度假带,以南水北调干渠为轴线,建成生态文明示范带,做大做强山水景区

——结合乡村振兴战略,我市命名市级文化产业特色乡村,确定省级首批乡村康养旅游示范村创建单位,培育观光休闲采摘农业,叫响各县市区以花为媒的节庆品牌,建立国家、省非遗名录的项目建成传习所

  ——围绕“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系统梳理历史文化资源,将楚汉、“四圣”、官德、三国等文化品牌注入到旅游产品上。同时,全力打造“博物馆之城”。

  南阳文旅,这本厚重又经典的“书”正出圈破圈华丽展示……

景区1.jpg

 在景区来一次时空穿越  本报记者 张玲 摄


创新特色 盘活“家底”巧生金

北纬32°58',东经112°30',有一道高岗,因其形势仿佛虬龙蜿蜒盘曲,故因势而得名卧龙岗。这是一道文脉之岗,一岗出三相,西周姜子牙、秦之百里奚、蜀汉诸葛亮,堪称国内知名生态文化旅游打卡地。

6月9日,站在仍在持续复建完善中的卧龙岗上,记者身旁操着各地方言的游客欢声笑语,正在诗与远方中徜徉开怀……

这是我市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聚力、以文兴业,高质量推进文旅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全市上下齐心,围绕“两汉文化看南阳”建成以武侯祠为中心的卧龙岗文化园;围绕建设“仲景名城”打造成中医药健康旅游目的地、中医朝圣拜祖地、全球中医圣地;启动黄山遗址考古公园建设的规划编制工作,围绕建设申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围绕“历史文人名城”定位,做好古城规划建设;锚定“两岸并举、携河发展”战略,点亮白河,点亮夜经济。

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唱响文旅品牌的大型活动赛事:“玉雕节”“张仲景医药文化节”“诸葛亮文化节”等特色节会活动,成为南阳独具代表的闪亮名片;今年元宵焰火秀更是引来现场超80万人驻足观看,全网1.5亿次传播加上“绿色中国行—走进大美南阳暨 2023 首届世界月季博览会”花车巡游活动、省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主场活动开幕式、南阳·2023汉江流域创客英雄汇活动等活动,令城市品牌不断刷新强化

此外,截至目前已完成年度计划投资的11.76亿元正源源不断为南阳特色文旅产业高质量跨越发展注入无限的可能与活力!

当下,在南阳,通过创新思路与提高服务意识、想尽办法将游客请进来已成为共识——

6月10日起至8月31日,我市发布了文旅优惠“大礼包”:全国2023年应届高考生凭本人身份证原件及准考证原件,来我市A级旅游景区旅游,将免首道门票……

“南阳旅游市场潜力巨大,我们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市金八方旅行社总经理刘建栋的话道出了业界对南阳文旅市场的利好判断。

 

景区2.jpg

云雾缭绕的二龙山风光  本报记者 张玲摄


深度融合  “文旅+”未来可期

傍晚时分,喧闹了一天的荆紫关商埠古镇,炊烟袅袅。记者穿梭在古香古色的明清建筑小巷中,抬头飞檐翘角,低头石板路斑驳,蝉唱蛙鸣,仿佛下一秒就能与一位青衫老者邂逅,来一场穿越千年的时空对话……依托三省边界、五里长街打造的古镇,是记忆中挥洒不去的乡愁。

诗在南阳、远方就在南阳,大美就在南阳。

我市大力实施“文化+”“旅游+”战略,持续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依托南阳古城项目,打造全域景区。同时,深入挖掘民俗、乡愁、农耕文化,打造文旅消费新场景构建文旅发展新业态。

当前,全市上下正全力落实省委文旅文创融合发展战略和市委“五+N”千亿级产业集群发展要求,力争“十四五实现游客接待量、旅游综合收入年均15%和20%的增速,分别达到1亿人次和1000亿元的发展目标。

乘着文旅文创融合发展的东风,南阳必将依托丰厚的历史人文和自然风光优势,迎来高光时刻。


景区6.jpg

风光无限 本报记者 张玲摄



“融”出诗意和远方

本报评论员

 

文化如山,壁立万仞;文化如河,浩荡千载。

南阳丰厚的文化资源,不仅被收藏在博物馆里、书写在古籍中,也陈列在南阳的大地上。对于这些承载着中华民族基因和血脉的文物和文化遗产,珍之重之的南阳人,正在我市文旅文创融合战略的推动下,迎来高光时刻。

如何打好“融合”这张牌,如何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以高质量文旅产品供给满足人民群众精神生活新期待,这既是一个新课题,也是一个新机遇。南阳厚重的文化底蕴,壮丽秀美的山水,不仅为我市文旅融合发展提供动力,也成为新时代文化创新的宝藏。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南阳正走出一条文旅融合的新路。众所周知,不少文旅项目可复制,易替代,但文化内涵不可复制,无法替代,在文旅融合上,我市坚持深耕历史文化,打造独一无二的文化标识,把特色文化融入旅游项目、线路、产品、服务、营销等,“南阳,一个值得三顾的地方”,正日益彰显城市的文化个性、文化品牌。

文旅融合贵在创新。文化的传承和表达更要创新,要着眼新需求、依靠新技术、创新形式,大力发展文旅演艺、文旅VR体验、文旅文创消费、文旅主题游乐等多种模式,让创意、设计、艺术等元素充分融入文化旅游产业全链条,发展可视化呈现、互动化传播、沉浸式体验的文旅新业态、新模式,打造出更多高品质文旅文创产品,这是南阳文旅文创融合的大方向

如今,创意驱动、科技赋能,一些崭新的文化图景与楚风汉韵,相得益彰、互相成就。在南阳,越来越多的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动”起来,优秀的传统文化正与旅游深度融合,成为人们心中的诗和远方。


三顾之城.jpg

 苍松翠柏下的武侯祠,彰显城市的厚重历史  本报记者 张玲摄 


南阳,一个值得三顾的地方.jpg



南阳,一个值得三顾的地方 本报记者张玲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