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好生态惠民路——我市高质量推进绿色低碳转型战略走笔
作者:  赵倩

贯彻省委“十大战略” 奋勇争先更加出彩系列报道

 走好生态惠民路

——我市高质量推进绿色低碳转型战略走笔

 

●2023年,全市谋划实施51个绿色化改造项目,截至5月底已开工42个,完成投资34.58亿元

●全市森林面积达到1468万亩,森林蓄积量达到4083万立方米,造林总量连年位居全省首位

●截至5月底,空气质量优良天数104天,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水质稳定保持在Ⅱ类标准

●全市共有650家节约型机关,超过900所学校被认定为绿色学校,绿色低碳最美家庭1600余户

 

本报记者 赵倩

独山葱茏含黛,白河水天一色,月季竞相绽放,置身其中令人心旷神怡;

荒山、屋顶上,一片片深蓝色的光伏矩阵映日生辉,宛如珍珠散落;

生产车间里,一条条全流程自动化生产线高速运转,企业主动投身绿色革命、低碳转型……

六月的南阳大地,生态底色好,绿色发展强,处处显生机,移步皆有景。

梳理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一条脉络日益清晰: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南阳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落实省委绿色低碳转型战略,方能构建起生态环境高颜值和经济发展高质量并驾齐驱的良好格局。

 

向高而攀 转型升级强动能

炎炎夏日,到唐河县月亮湖纵情山水成为很多人的选择。这里,清澈湖水倒映着林立的油井,构成一幅特有的景观,也是中国石化河南油田走出高质量绿色发展之路的最美缩影。

河南油田将生态优先的理念贯穿生产全过程,全面推进化石能源洁净化、生产过程低碳化、清洁能源规模化,积极探索构建多能互补、绿色智慧的能源新格局。截至3月底,已实施19个新能源项目,累计发绿电约3170万千瓦时,减少碳排放1.84万吨。

像河南油田一样,如今我市各个先进制造业开发区里,绿色车间、绿色企业正形成一个个“加分项”。我市以实现“双碳”目标为导向,突出绿色技改、节能减排,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之路,绿色产业穿珠成链、聚沙成塔,渐成气候。

深入推进工业绿色制造体系建设,以绿色、高效、清洁、智慧为方向,聚焦钢铁、建材、化工等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稳步推进生产方式、能源消费、生产过程、资源利用的全流程改造。2023年,全市谋划实施51个绿色化改造项目,截至5月底,已开工42个,完成投资34.58亿元。

积极推行绿色制造,支持创建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培育壮大智能装备、新材料等战略新兴产业,超前谋划布局未来产业,不断提高经济增长“含绿量”。目前,我市被确定为省级智能工厂(车间)共26家,位居全省第二名。

只有先行一步,才能积蓄未来发展优势。我市聚焦低碳、零碳、负碳技术,积极推动绿色低碳先进技术创新发展和成果转移转化,激活绿色产业前进动能。

在河南中源化学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调度中心,工作人员正利用先进的DCS控制系统,对生产线进行实时监控、远程操作、故障报警、连锁控制和数据记录,从而实现从原料供应到加工、包装、仓储、运输的全流程自动化控制。

“这个区域是企业实现智能制造的中枢和大脑,公司通过一系列智能化改造项目的实施,效率提升了11%,单位产值能耗降低了20%。”公司副总经理周长才说。

如今,中源化学通过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促进物料资源化、闭路循环和多级利用,以新的科研创想,打造循环经济的典型、绿色化工的样板。

机器替人、设备换芯、数据上云……我市积极组织实施重大科技攻关,加强技术创新能力建设,越来越多的企业“愿转”“敢转”“会转”,能源结构更低碳、生产工艺更绿色,已成为实现高质量高效率跨越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绿色产业蓬勃发展,绿色资源地位凸显。依托良好的自然资源禀赋,我市大力发展高效生态林果、特色花卉苗木等特色产业,走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发展路子。月季、艾草、猕猴桃、软籽石榴、辛夷等产业蓬勃发展,生态文化旅游如火如荼,今年前4个月,实现旅游总收入203.695亿元。

产业结构向“新”而行,能源结构向“绿”转变。我市加快能源结构调整,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截至4月底,全市新增分布式光伏发电装机40万千瓦,可再生能源装机522.6万千瓦。

 

向绿而进 生态打底绘画卷

夏日里,南阳大地绿得清新、绿得肆意,舒展出一幅辽阔壮美的生态画卷。

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只有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才能实现生态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关于支持南阳以高效生态经济为引领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的若干意见》,赋予了我市“三区一中心一高地”的战略定位。以高效生态经济为引领,这既是我们厚植生态优势、守好资源环境本底、构建高质量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现实需要,也是顺应全球绿色发展新趋势的时代要求。我市坚持绿色崛起、美丽富民这条主线,在绿色生态的道路上蹄疾步稳、奋力前行。

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大水缸”和“水龙头”所在地,我市始终扛稳扛牢“一渠清水永续北送”政治责任,先后否决、终止各类工业项目超过430个,关停规模以上企业1163家,真正把《河南省南水北调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落到了实处,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水质稳定保持在Ⅱ类标准,实现“一泓清水北上”。

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质安全的第一道防线,渠首淅川县以每年10万亩左右的速度推进造林绿化,一望无际的经济林、特色林、生态林、涵养林,绿了荒山,富了乡亲,美了乡村,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诠释。

淅川只是一个缩影。我市高质量推进以国土绿化试点示范、国储林项目建设和石漠化治理三大工程为重点的造林绿化,至目前,全市森林面积达到146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40.51%,森林蓄积量达到4083万立方米,造林总量连年位居全省首位。

底色更绿,环境更优。我市坚持源头严控、过程严管、末端严治,推进精准、科学、依法、系统治污,开展污染防治“四季攻坚”,打好打赢蓝天保卫战。截至5月底,空气质量优良天数104天,空气质量实现“两降一升”,居全省第三名,其中,2月份空气质量同比改善幅度较大,获得省级生态补偿金1141万元,位居全省第一。

蓝天白云、清水绿岸、鸟语花香……目前,我市顺利入选“十四五”全国100家“无废城市”建设名单,成功摘取第六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金字招牌,跻身联合国首届“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位居河南省前列,32个国省控断面全部达标,全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丹江口水库与唐河入选河南省首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规模以下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及资源化利用“内乡模式”被写入2023年省委一号文件,在绿色发展的浩瀚长卷上写下了美丽答卷。

在大力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同时,我市积极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加大绿色金融支持力度,开展生态保护补偿,拓展绿水青山可量化、可增值、可持续的转化通道,实现生态与发展互促共进。

 

向新而行 低碳生活成风尚

找寻“2022最美基层环保人”、环保四类设施向公众开放、环保志愿服务走基层、绿色骑行……刚刚过去的六五环境日,各项活动精彩纷呈,吸引了众多市民参与。

天蓝水碧大家呵护,节约环保蔚然成风。我市围绕衣、食、住、用、行等各方面各领域,积极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加快建设绿色低碳社会。

——绿色生活方式深入人心。

在市中心城区多家餐厅,“小份菜”“点餐提醒”“打包服务”等备受消费者青睐。不少前来用餐的市民纷纷表示,“爱面子、讲排场”的用餐陋习不知不觉中没了,“文明餐桌”“光盘行动”已成为大家的自觉行动。

节约、环保、生态意识不断强化,提升着全社会的文明程度。目前,全市共有650家节约型机关,各县市区全部完成了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超过900所学校被认定为绿色学校,绿色低碳最美家庭1600余户,中心城区居民小区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到80.32%。

——绿色交通体系不断构建。

汽车飞驰的路上,“绿牌”随处可见。“现在到处都建设有充电站,电动汽车充电方便快捷!”网约车司机王师傅说,“与燃油车相比每月支出费用降低一半,还零排放、无污染、无噪声,真是太好了!”

我市积极推进交通运输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大力调整运输结构,推广使用新能源交通工具,将城市公交、出租汽车、公务用车、环卫车辆等纳入范围,有序推进充电桩、配套电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切实降低城市交通带来的碳排放量。在此基础上,持续打造步行和自行车等慢行交通系统,建立绿色出行奖励制度,提高市民绿色出行比例。

——低碳化城市更新有序推进。

位于镇平县的河南天泰智造科技有限公司建筑工业化绿色智能科技产业园施工正酣,该项目是全系列新型装配式建筑生产项目,将推动建筑业现代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十四五”时期,城市更新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战场。我市积极探索城市更新的“双碳”实现路径,结合城市更新提质行动,加快推进既有建筑节能节水改造与功能提升,大力推广绿色建材、绿色节能建筑,将装配式建造方式和配建比例纳入“用地清单”、政府投资和主导的新改扩建公共建筑和保障性住房。

汇涓滴以成海,聚微光以成炬。如今的南阳,市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稳步提升,绿色低碳全民参与的社会氛围日益浓厚。

产业兴了,生态美了,百姓笑了。

在绿色低碳战略的引领下,一幅幅天蓝、地绿、水清、人笑的美好画卷徐徐展开并愈来愈出彩,激励我们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有力的举措,努力走出一条具有南阳特色的高效生态经济发展之路。

 


转出绿色发展新天地

本报评论员

绿色低碳发展是立足新发展阶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力抓手,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也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必然选择。

“绿色”就是要强化生态保护,厚植生态优势,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低碳”就是要加快构建绿色产业体系,推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深刻变革。近年来,我市深入实施绿色低碳转型战略,积极探索生态良好、生活富裕、绿色低碳、安全高效的路径。生态,成为我们最厚实的家底;绿色,成为我们最鲜明的底色。

积极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加快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培育绿色低碳高效产业,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发展绿色金融,支持绿色低碳技术绿色创新和成果转化;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全市上下坚定不移转、脱胎换骨转,经济社会发展“含金量”更足、“含绿量”更多、“含碳量”更低,真正转出了绿色发展新天地。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在推进全面绿色转型中实现新突破,我们定能为“建强副中心、奔向新辉煌”积蓄更多高质量发展动能。


大力构建绿色交通体系 本报记者崔培林摄

南阳中联水泥有限公司中央控制大厅 本报记者张峰摄

中心城区,处处见绿,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群众福祉 本报记者张峰摄

淅减集团全自动化生产线使生产工艺更绿色,极大提升了生产效率  本报记者崔培林摄

六五环境日,市民参加共享单车绿色骑行活动,宣传绿色低碳出行 全媒体记者刘佳霖摄

图片.png

 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我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提升 本报记者崔培林摄

微信图片_20230611151238.jpg微信图片_20230611151234.jpg微信图片_20230611151234.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