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平:扛稳粮食安全责任 探索粮食收储新模式
全媒体记者胡少佳 通讯员李平会
近日,市委书记朱是西到镇平县调研指导“三夏”生产工作,对镇平县地方粮食调控收购模式表示肯定,在随后的全市“三夏”工作专题视频调度会上要求,引导更多县市区大力推广镇平“政府粮投+龙头加工企业+基层合作社+金融+种植大户”的运行模式,为全国粮食安全稳定大局贡献南阳智慧和力量。
镇平县拥有耕地面积105.4万亩,永久基本农田89.7万亩,常年夏粮种植面积82万亩,全年粮食种植面积150万亩左右,是南阳市粮食产量超10亿斤县份,也是国家粮食核心区主产县、河南省产粮大县。近年来,镇平县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调研南阳重要讲话精神和总书记关于粮食安全的重要论述,牢记粮食安全“国之大者”,坚持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三链”同构,探索出了“政府粮投+龙头加工企业+基层合作社+金融+种植大户”“5+”的“地方粮食调控收储”新模式,推动了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取得了政治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三效”齐增、一举多效的良好局面。
政府主导,立足优势,创新地方粮食调控收储新模式。
镇平县抓住政策机遇,以“地方调控粮”为纽带,组建了以“政府粮投(镇平县惠农粮食产业发展有限公司)+龙头加工企业(想念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基层合作社+金融(农发行、农商行等金融机构)+种植大户”为核心,构建了农民合作社、种粮大户、质检机构、村集体组织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产业化联合体。
建立调控机制。出台《地方粮食调控收购管理办法》,成立地方粮食收购工作领导小组,指定国有粮食企业镇平县惠农粮食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作为调控粮承储企业,具体承担调控粮收购、存储、出库任务,获取出入库和保管费用等固定收益;镇平县想念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作为用粮企业,在调控粮收购前与惠农公司签订定向销售合同,锁定粮源,并全程参与收购、存储、销售等环节;县内金融机构根据政府下达的调控粮收购计划,以优惠利率向惠农公司提供收购资金贷款,支持调控粮收购。调控粮在交割前,粮权属于县政府,关键时刻可以用于保供稳价。
施行价格约定。调控粮收购价格由想念公司牵头,与惠农公司和金融机构,根据粮食市场价格共同商议确定。惠农公司与想念公司签订地方粮食调控定向购销合同,明确收购小麦价格、质量、存储费用等。2022年夏粮收购以来,农发行镇平县支行向惠农公司授信10亿元,发放地方调控粮油贷6笔共5.3亿元,支持企业收购小麦17万吨,平均入库单价每吨3000至3100元,比国家公布的最低收购价粮每吨高700至800元,为基层粮食收购库点增加收储保管费用约400余万元。今年夏粮收购以来,农商行、农发行等金融机构向惠农公司累计授信4.7亿元,有效保障了夏粮收储。
一举多效,聚势共赢,粮食收储新模式效应凸显。
增加农民收入。今年国家公布的小麦最低收购保护价为中级1.17元/斤,镇平目前地方粮食调控收购价为1.37元/斤,按小麦亩均800斤计算,每亩可增加农民收入160元。
提升政府调控粮食市场的能力。通过地方粮食调控收储,在不增加财政支出的情况下,实现了对粮食的有效掌控,有效的保证了县域内粮食安全。今年惠农公司与想念公司签订地方粮食调控收购协议22万吨,目前正在有序收储。
降低企业生产成本。通过政府主导,部门参与,与地方龙头企业在收储销各环节的深度合作,想念公司实现了就近储存优质低价粮源,大大降低了采购成本,增加了企业盈利。
盘活国有粮食收储企业。通过开展地方政府粮食调控收储,镇平县每年可增加粮食库存量20万吨左右,承储企业粮食保管收入增加1200余万元,增加了企业效益,保障了职工收入,有效维护了全县粮食系统大局稳定。
实现了县内粮食产业“微循环”。通过优产、优购、优储、优加、优销“五优”联动,整合粮食产业链上优质资源,将各环节优势串联起来,降低了风险。将“托市”时代的先收后用转变为以需定购,把原粮储备安全提升至粮食供应安全,提高粮食产业发展的集约化、组织化水平,优化了县域内粮食作物的价值呈现方式,提升了农产品附加值和溢价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