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峡县:科技创新赋能企业高质量发展
作者:  贾龙海

 

西峡县:科技创新赋能企业高质量发展

 全媒体记者范亚康 陈思远 通讯员赵盈冲

近日,科技部公布全国第二批93个创新型县(市)建设名单,西峡县成功入选,成为河南省4家、南阳市唯一获此殊荣的县(市)。

西峡地处河南省西南部、伏牛山腹地、豫鄂陕三省交汇地带,是一个“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区县,总面积3454平方公里,总人口47万。一个山区面积大县、人口小县缘何能跻身于全国创新型县(市)建设名单之列?5月23日,记者走进西峡,探寻科技创新的秘诀。

政策红利,激发自我奋进“增压器”

“2022年,我县用于配套科技创新的奖励资金共773.2万元,不折不扣地兑现政策上的承诺。”西峡县科技局局长杜谦勇介绍。

2020年以来,西峡先后出台了《县级重大科技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试行 )》《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法 (试行)》《关于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工作的实施意见》《西峡县支持科技创新政策清单》等一系列科技支持政策,为企业创新发展按下“快进键”。  

“拼一拼,跳一跳,创新路上不停歇。我们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在西峡县兴永盛烘干设备有限公司,技术总监江献合感慨道。近期在政府搭建的助企平台下,他们瞄准香菇烘干设备的智能电路控制,与南阳理工学院开展校企合作,建立大学生就业实习基地和产学研基地,为企业创新不断注入新生力量。

此外,发挥财政资金“指挥棒”作用,引导企业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在创新中“唱主角”“挑大梁”,是当地的又一创新举措。2019-2022年,西峡县财政科技支出分别为1.16亿、1.46亿元、1.89亿元、1.9亿元,财政科技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分别为3.29%、3.79%、4.4%、4.1%。2022年,累计为企业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金额44945.79万元、享受加计扣除减免税额11236.45万元。

一揽子配套计划的实施,让企业内生动力不断增强。2021年,全社会研发投入为14.5亿元,居南阳第一;研发投入强度达到为5.11%,高于2021年全国2.44%、全省1.73%。

优质服务,激活提质增效“动力源”

夏世界是西峡县科技创新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他近期的任务是普及河南省企业研发管理系统的新增功能。该系统以往用于研发费用加计扣除,5月8日,新增了研发费用实时动态功能。

利企政策一上马,服务之路不停歇。为确保惠企政策及时到位,夏世界迅速奔赴各企业开展业务培训,确保企业尽早熟悉系统,按时按需上报信息。“新上的这个功能实时动态,研发系统辅助账目等信息一目了然,方便我们及时提醒企业按节点上传申报资料。”夏世界说。

该县由县处级领导、科技局全体人员、相关职能部门、乡镇(街道)包联企业干部等110余人,组建起科技服务队,奔赴在科技指导的最前沿,按照工作台账,每周至少拿出三天半时间对30家企业进行逐个走访,现场指导科技型企业备案创新平台申报、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等工作。

除了入企送政策,还上门“送”培训。每月,定期邀请中国科学院、武汉理工大学、南阳理工学院等高校的技术专家、财务专家、业务能手,针对企业需求,分类施策,开设政策知识、技术培训等企业课堂,采用“专家现场会诊+远程智库寻解”的方法,快速解决企业研发困难,响应技术诉求。

今年以来,西峡县科技型中小企业已备案248家,位居南阳市前列。“5月底前,我们要把去年备案过的327家企业再培训一轮,协助做好备案细节检查,确保今年的到期备案验收一次性通过,力争今年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400家以上。”县科技局高新技术与农村科技管理股负责人王爽说。

科学引领,激起良性竞争“千层浪”

2家智能工厂(车间)已经完成认证,规上工业企业上云、汉冶“5G+监管”、仲景宛药数字化集团应用平台等数字业态项目建设如火如荼,西保、众德、龙成特材等龙头企业正在积极争创全国单项冠军(产品)企业,5家企业正在全力冲刺省级“专精特新”企业申报……2023年伊始,西峡科技创新实现起跑暨冲刺。

面对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课题,西峡以创新型企业树标引领、高新技术企业倍增、科技型中小企业“春笋”三个计划为主干,着力培育一批主业突出、行业引领能力强、具有先进技术的创新引领型企业。

2022年,全县共有省级以上研发平台54个,科技型中小企业327家,高新技术企业38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3家,科技成果转化数量、研发投入强度、技术合同成交额、省市重大科技专项和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均居全市第一、全省前列。

“智汇龙乡计划”2.0、“人人持证,技能河南”等人才引进工程深入推进,西峡构建起“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持续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推动创新驱动迈向“新高度”。

西峡县委书记、县长马俊表示,要坚持向科技创新要答案,加快推动传统产业和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着力提升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全力推动先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加快县域经济向更高质量、更高水平、更高层次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