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名记者走基层)
昔日石头山 今朝绿满坡
——淅川筑牢丹江口库区生态屏障
本报记者陈琰炜 吕文杰
5月21日,晨曦微露,淅川县大石桥乡刘家沟村护林队队长石俊侠像往常一样,驾车巡护丹江口库区东岸的黑石山。
山路十八弯。但是,这条崎岖的山路石俊侠已经走了无数次,每处弯道都了然于胸。这些年,石俊侠光摩托车就骑坏了三辆。2019年他换了汽车,轮胎三年换了14个。徒步巡山,石俊侠每年都穿坏四五双鞋。
“尽管辛苦,然而看到曾经7000余亩的荒山坡,如今已成为守护一渠清水北送的‘绿色长城’时,所有的疲惫都荡然无存。”石俊侠一边说一边把车停在山路尽头,背起工具包向树林走去。
石俊侠对每一棵树苗,都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悉心呵护,当看到树根部的围挡石松动脱落,就赶紧垒实筑牢;当发现树长势有异样,便仔细察看,用手机拍照,在记录簿上写明情况,便于随后分析查找原因。
巡山只是日常工作之一,相对于在黑石山上种树,巡山算是比较轻松的了。
淅川县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有125万亩石漠化区域,且集中于丹江口水库周围。为了能在黑石山上把树种活,石俊侠每种一棵树都要在石头缝里挖出30厘米深的坑。自2004年成为护林员以来,他白天植树、晚上巡夜,山林间处处挥洒下辛勤的汗水。
一次,在巡山的途中,石俊侠连人带车一起摔下了山沟,在家休养了一个多月才出门。而康复后的第一件事,他就是上山察看他心心念念的树苗长得如何。石俊侠告诉记者,经过他们护林员的悉心培育,小树苗基本都能成活。
石俊侠带领的队伍,都像石俊侠一样不怕苦和累,一干就是十几年。他们奋战于荒山荒坡上,有时候一个月甚至两个月都没机会回家一趟。山上没有合适的土壤和水源,石俊侠就组织附近的村民“之”字排开,大家你传给我、我传给你,从山下运土运水,十分壮观。
站在黑石山制高点眺望,不远处就能看到烟波浩渺的丹江口水库。石俊侠说:“这里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质安全的第一道防线,丹江水清不清,主要看这里的山绿不绿。”
近年来,淅川县每年新造林面积10万亩以上,环库森林覆盖率提高到61.7%,宜林荒山荒地绿化率达95.8%,造林面积连续16年保持全省县级前列,石漠化治理和困难地造林经验全国推广。这些数字的背后,都离不开像石俊侠一样的播绿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辛勤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