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召野外几千年的石头列阵,居然跟养蚕有关?
作者:  陈琢

南召野外几千年的石头列阵,居然跟养蚕有关?


全媒体记者 王笑荷 周阳 陈琢

相信不少人早已知道,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英国巨石阵、智利复活节岛的巨型石像。它们都是远古文明的象征,每年吸引世界各地的游客前去一睹风采。

鲜为人知的是,在南召县不少乡镇的田野里,也分布着大大小小的“石阵”。

这些石阵大都隐藏在丘陵上的树林里、荒草中,小的不足一米,大的有二三十米,共同特征是分节排列。有的三节,有的五节,大多数是六节。

是外星文明遗迹,还是哪位雕刻家的练功石?

近日,我们在中国作协会员、中国先秦史学会南阳古文明研究与保护中心专家张银河的带领下,前往南召一探究竟。

张银河介绍,南召县的岩画资源非常丰富,全县大约80%以上的乡镇都有分布。石门乡竹园村石人沟组,石阵分布尤为密集。

能跨越数千年历史风尘保留下来的遗迹,大都在人迹罕至处。

石人沟组是典型的山坡丘陵地貌,石阵就分布在一片连绵数公里的山丘上。

沿着石坡爬上山岗,蹚过一片过膝的杂草,拨开一人多高的枝枝杈杈,一行人来到一片“乱石”丛中。

初看这片乱石似乎与山丘上的其他石头并无二致。经张银河指点,我们立即发现了一处“石阵”。四五块1米见方的石头排成一列,头尾稍小。“这就是蚕图腾。”张银河老师指点着蚕头和蚕尾的位置说,野外的蚕图腾有着明显的人工雕刻痕迹,根据其周围环境、风化情况、雕刻工艺及历史文化等,初步推测其大约诞生在距今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伏羲氏部落时期。

古人没有锋利坚硬的切割工具,如何打造这些巨型石蚕?张银河介绍,从现代发现的很多远古时期遗迹看,古人切割大型石器时,会生火将石头烧至滚烫,再泼冷水使其质地变脆,此时用带刃的石刀石斧雕琢,就可以打造出所需的形状。

在这片山丘上,还有几处呈三节、四节排列的石阵。作为蚕图腾的石阵,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张银河说,野外发现的蚕图腾,一般都是6节,能清晰分辨出头和尾部。这与柞蚕蛹的身体6节,甲骨文中的“蚕”有6节,都比较吻合。我们目前看到的四节、五节的蚕图腾,不少是在长期自然条件下散落或被移走,已经不太完整了。

先秦古籍《皇图要览》中“伏羲化蚕”一说。在伏羲时代,为了激发氏族对柞蚕业的重视,开始出现大规模制作蚕图腾现象。在竹园村石人沟组的山顶上就矗立着一座不知建于何年的“伏羲庙”,在庙后面的山岭上,分布着一对巨型蚕图腾。公蚕、母蚕均长达二三十米且处在山崖边缘,用无人机航拍才能窥其全貌。

蚕图腾如何区分公母?

原来,这些巨石上大都雕刻有大小不等的男根女阴图腾。这不仅体现了远古时期生殖崇拜,更因为蚕的繁殖力强,在人类生存艰难的时代,更容易被赋予“多子多福”的美好寓意。

石门乡党庄村的大孟山、小孟山上,有大大小小蚕图腾十余处。半山坡上的一处雌蚕长十五六米,最宽处达3米多。从头至尾,较为明显的女阴图案有6个。雄蚕身长11米,身体最宽处接近两米。

石门乡黑石寨村,有一处历史悠久的“大石庙”。庙宇的设立,则是因为此处有一处远古时期的石室,据推测为蚕育种的蚕室。石室高约五六米,外观接近男根形状,内里则掏空用于孕育蚕籽。当地人介绍,蚕育种需要保持一定温度,远古时期可以用在石室外火烤的方式加温,方便蚕籽孵化。石室弃用后,蚕多产籽的观念却沿袭下来,此地就演变成了天然的送子观音庙。

在南召县域,类似这样的蚕图腾、蚕室还有很多。这说明自远古时期,此地蚕业就十分发达。据《中国蚕业区划》记载,世界上最早出现可以缫丝的茧源于柞蚕,而我国柞茧产量占世界产量的80%。南召县气候、地质条件尤其适合柞蚕生长,近代鼎盛时期,南召蚕茧产量占全省总量的80%左右,有“召半省”之称。大量远古蚕图腾和蚕室的发现,进一步印证了中国养蚕历史悠久,南阳,更是中国养蚕、缫丝的重要源头之一。

石门乡竹园村蚕图腾。

石门乡黑石寨村处推测为蚕育种的蚕室。

张银河在介绍蚕图腾。

石门乡竹园村一处巨型蚕图腾。

石门乡孟山附近山岗上的巨型蚕图腾。

石门乡竹园村一处巨型蚕图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