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3)两天里,三名南阳人接力捐献造血干细胞——他们,用爱传递“生命火种”
作者:  于晓霞


本报记者  于晓霞


5月22日、23日,三名南阳志愿者乔宇、张新海和王志翱心怀大爱,在郑州接续捐献造血干细胞,为远方的3名陌生患者送去了生命希望,成为河南省1244例、1245例、1246例,南阳市92例、93例、94例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志愿者。


乔宇:“能够救他人一命,太好了!”

今年25岁的乔宇,是一个乐观阳光的爱心小伙。在大学期间,他就经常参与无偿献血,到现在已经献血10多次。谈及献血的初衷,乔宇说:“我想做些有意义的事,后来发现献血对自己无害,还能帮助他人,就坚持了下来。”

2019年9月,乔宇加入了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2022年11月,乔宇接到电话称他与一名患者的造血干细胞相匹配,当时的他既惊讶又激动。“听说非血缘关系配型成功的几率很低,没想到这么快就能配型成功,若能够救他人一命,那就太好了!”他说。

在经过高分辨检测与体检后,乔宇被确认为最适合捐献的志愿者。在家人的支持下,5月17日,乔宇在红十字志愿者的陪同下奔赴郑州,踏上了爱心之旅。

5月22日上午,经过3个小时的采集,乔宇顺利完成了造血干细胞捐献。这些“生命种子”在第一时间被送往深圳,为素未谋面的11岁患者送去生的希望。

乔宇说:“善事不分大小。无论是献血还是捐献造血干细胞,都是做善事,既能挽救别人的生命,我自己也会感到很快乐。”

 

张新海:“我传递了温暖,也收获了温暖”


张新海,35岁,是河南油田采油气工程服务中心的一线工作人员,今年是他加入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的第15年。“连我自己都没有想到,时隔这么多年还能配型成功,这是难得的缘分啊。”他说。

2008年,当时的张新海还是一位意气风发的大学生,在厦门上学期间,他在献血时了解到造血干细胞捐献相关知识后,当即就加入了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

15年,从青春小伙到中年大叔,忙碌的工作及生活让张新海几乎淡忘了自己当初的一个小小的善举,直到今年1月份的一个电话。时光流转,初心不变,在工作人员征求他捐献意愿时,张新海当即就同意了。后来得知受捐者是一个5岁小女孩时,他更加坚定了自己捐献的决定。“那么小的小女孩,我不能坐视不管,我想让她早日康复,感受社会的温暖。”

他的这一决定,不仅获得了家人的理解与支持,也受到了单位的大力支持。5月17日,在他踏上赴郑捐献的爱心之旅时,河南油田采油气工程服务中心和油田红十字爱心协会志愿服务队为他举行了简短而隆重的欢送仪式。

5月22日,张新海成功捐献了造血干细胞。“看着小朋友家属的信,满纸感恩,那一刻,我的内心十分感动,我传递了温暖,自己也收获了温暖。”在微信朋友圈,他真诚地说,感谢所有支持我的人……爱心真的是可以感染身边人,并且一直传递下去!

 

王志翱:“一起为生命‘续航’,我很开心”


5月23日,继乔宇、张新海之后,27岁的南阳小伙王志翱顺利完成捐献,成为河南省1246例、南阳市第94例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志愿者。

2019年,在一次献血时,王志翱了解到造血干细胞可以挽救血液病患者的生命,就申请加入了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

入库并不等于捐献。要知道,造血干细胞在非血缘关系中配型成功的概率只有万分之一,甚至十几万分之一,每一位自愿加入的志愿者都将面临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漫长等待期,王志翱也不例外。

“这是冥冥之中的缘分,我没有理由不去帮。”王志翱告诉记者,今年3月他接到初配成功的电话时,当时竟有些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当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再次就是否愿意捐献征求他意见时,电话中的他,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在王志翱的积极配合下,高分辨与体检顺利通过,捐献时间被很快确定下来。5月18日,在红十字志愿者的陪同下,王志翱来到河南省肿瘤医院,经过4天的动员剂注射,5月23日,成功完成造血干细胞采集,为湖南一位13岁的血液病小患者送去了希望。

“陪同我的志愿者春香姐2018年就捐献了造血干细胞,还有两名南阳老乡在我前一天完成了捐献。和大家一起为生命‘续航’,我很开心!”捐献后,王志翱说,他将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向身边人科普造血干细胞捐献知识,让更多的人了解造血干细胞捐献,一起加入这个有爱的大家庭。

乔宇.jpg

河南省1244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乔宇

张新海.jpg

河南省1245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张新海

王志翱.jpg

河南省1246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