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古文明的山】寻房山岩石文化 探远古人文沧桑
作者:  黄翠

在方城县北部山区,以独树镇的“垭口”为界,西为大秦岭的伏牛山,东为大别山的桐柏山。伏牛山脉、桐柏山脉海拔高度150-450米的浅山丘陵区域,发现了大面积远古人类活动时在岩石上刻划的符号图案和巨石建筑等遗址遗迹,证明这一带是远古时期人类主要聚集区,也是我们探寻远古文明的一个重要窗口。今天介绍的是地处方城县杨楼镇桐柏山脉上的房山的远古文明遗存情况。

房山,也称子房山,原叫奇异山,因汉代张良(字子房)曾隐居此山改名子房山。子房山位于方城县东部20余公里,地处古庄店镇与杨楼镇交界处,坐标位置东经113°1350,北纬33°1431,海拔308东邻杨楼镇房山村二郎庙组,南邻杨楼镇赵店村吴岗组和赵店组,西邻古庄店镇杜冲高坡头组,北邻古庄店镇黑河村连沟组和庵沟组。

早在2010年,就在方城县发现了岩石上留下的远古文明遗址遗存,当时称“岩画”。方城县政府在进行“岩画”普查时,在房山发现了岩石上刻划的圆形爻窝符号和龟背文符号,邀请了南京师范大学教授、世界岩画委员会执委、中国岩画研究中心名誉主任汤慧生和其他知名专家,登临房山进行考察,房山“岩画”被方城县政府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可以这样说,南阳对远古遗址遗存的寻访和考察是从房山一带拉开序幕的。

房山岩石上遗存的远古文明遗址遗迹,除岩画之外,还有巨石建筑等其它门类的岩石文化,梳理如下。

   一、巨石建筑文化

   远古时期之所以是石器时代,是因为处于童年阶段的人类只会利用大自然提供的满山遍岗的石头。用石头砍削木棍,捕获野兽,抗击外族入侵,石头是武器,是工具,是生活的必需品;住的是石穴或石洞,挡风御寒,人类开始了征服自然的历史。他们还把自己的价值观念和智慧展现在巨石建筑上,在岩石上磨刻记事符号、族群信仰的图腾等,烙下劳动的印记、生活生存的痕迹。万年不朽的石头给我们研究远古人类的文化、文明留下了珍贵的线索,打开了一道时空之门。

   (一)摞摞石

   房山主峰最高点位居中间,主峰沿山脊向西北方向、西南方向、正东方向延伸,并凸起一个个小山包。主峰和每座小山包(岭头)上,都有远古人类建造的巨石摞巨石的高大建筑,我们称为摞摞石。

   第一处位于房山主峰正东岭头上(属方城县杨楼镇房山村朱岗村)。海拔高度283米处,有一高大的摞摞石,摞石分三层,底层是一块圆形独石,直径约1米、高1.5米,近几年村民怕独石太小,不能重载,用钢筋和水泥加固。中层的巨石中间部位坐在圆柱独石上,东西长8.3米、高2.6米,最宽处4.6米,东西两头悬空;上层巨石叠压在中层石上,东西长6.3米、宽3.8米、厚2米。三层巨石叠压,形成一座高高的巨石建筑。上两层巨石上,人工打磨5处平整面,均磨刻龟背文图案,至今图案清晰。房山东部一带四公里的范围内,均能看到这架摞摞石,是目前南阳境内发现的最大、艺术感染最强的巨石建筑。

第二处位于房山主峰正西岭头上(属方城县古庄店镇杜冲 高坡头组)。在东经113°1315″、北纬33 °142″、海拔高度227米处,耸立一座高大的摞石建筑,当地人称“元宝石”。“元宝石”与东岭头、北岭头摞石不同之处是底石由并立的两块巨石组成,两块巨石中间的缝隙仅有20厘米,缝隙正中摞一块较小的巨石以增加高度、显示特殊。这架摞摞石整体高度7米,两石并立,总宽度9米、石厚3.9米;顶部摞石四面打磨平整,长1.45米、宽1米、高1.1米。

   这架摞石特殊之处是,底部两块并立巨石下方平整的壁面上各磨刻一幅神龛。西边巨石上的神龛,高1.2米、宽1米、深0.7米;东边巨石上的神龛稍小,高0.9米、宽0.95米、深0.45米。在这架摞摞石对面12米处矗立一块独石,独石高1.5米、宽3.5米、厚2.5米,正中位置也磨刻一个神龛,神龛高0.6米、宽0.5米、深0.3米。

    远古时期,祭祀祖先神、英雄或者去世的首领人物,把名字或他们所用、所留之物摆放到龛内举行仪式。神龛发展到后世,就是庙宇建筑。这架摞摞石不仅有昭示引路作用,还兼具祭祀祖先神、氏族英雄神的祭场。

    这架摞摞石西侧石壁离坡面2.7米处,磨刻一幅太阳图案,中间是椭圆形,长30厘米、宽16厘米,四周有几根长短不齐的放射线,最长的放射线有20厘米长。太阳图案标识这里所居氏族,信奉太阳神。

第三处位于房山主峰北岭头(属古庄店镇黑河村连沟组)。东经113°1331″、北纬33°1435″、海拔233米处,两块巨石相摞构筑成呈东西长的摞摞石,总高3.8米。下层巨石长3.5米、宽1.5米、厚2.5米;上层巨石长2.6米、宽1米、厚1.3米。

   第四处位于第三处摞摞石下方约20米处,是一处悬崖险要之地(属方城县古城店镇黑河村庵沟组),海拔204米。这架摞摞石下面是一块巨大的自然石,自然石露出地面高8米、长10米、宽5.2米。以这块巨石为基础,上面两块巨石叠加相摞构成摞摞石。底层石长2.7米、宽2.5米、厚1.7米;顶层石长3.6米、宽1.7米、厚1.3米。两层摞石总高度3米,坡面有垫石8米,又处在悬崖边上,显得高大。顶层巨石上部磨刻一平面,上有龟背文记事符号。朝东方向的立面上,磨刻有圆形爻窝记事符号图案一组。

   第五处位于房山主峰南边约20米、海拔270米处。(属杨楼镇赵店村吴岗组)一座巨石叠加堆垒,形成高高矗立的垒摞石。底层是一个巨大的较圆的独石,高5.4米、直径5.4米,处于南边的绝壁之上。以圆独石为底石,上面又叠加堆垒大小九块巨石,每块巨石长3-4米、宽1-1.5米、厚1米左右。大小巨石堆垒叠加,距坡面11.2米。经仔细辨认,底层巨石为自然山石,上面堆垒系人工建筑。上方两块磨刻有平面,刻划有龟背文记事符号。这处高大的巨石建筑,山南一带4公里之处均能望到。

   房山主峰和三处不同方向凸起的岭头,高大的摞摞石或人工堆垒的巨石建筑,是远古人类集众之力千辛万苦建成的,其目的是——

第一、瞭望作用。远古人类生存、生活是十分困难的,生产能力低下,只有依靠集体的力量向自然界作斗争,才能生存和发展。房山北部、东部几公里外就是崇山峻岭,从考古发掘的动物骨骼分析,当时茂密的丛林里,生活有虎、豹、纳玛象、披毛犀、熊等凶猛动物,还有不同族群之间的争斗抢夺,这些都威胁着他们的生存。他们用智慧堆垒高大巨石建筑,登上去几公里尽收眼底,野兽的出没,外族入侵可提前看到,做好预防和出击。

第二、标识作用,当时房山四周荒野无路可行,族人外出,需要有路标,高高的巨石建筑起到了目标指引作用。

第三、彰显威严。外部其它族群看到房山上又高又大的巨石堆砌,似乎看到了氏族战斗力是多么的强盛……因此,还起到一定威慑作用,让其他族群望而生畏,不敢有非分之念。

第四、充当祭祀场所。如第二处被称“元宝石”的摞石上面磨刻的神龛,就是用于祭祀的物证。

(二)、房山的独巨石

房山巨石遍布岭坡,在不少露出坡面的高大的独石上刻有磨刻的痕迹,或在石的顶面、侧立面有磨刻的圆形爻窝组合的图案,或龟背文图案记事符号,举几例介绍。

第一处,元宝石。房山主峰西边半山腰(属方城古庄店镇杜冲村高坡头组)。东经113°1316″、北纬33°143″,海拔216米处,一块独巨石长9米、宽2.5米,高出坡面5米。整块巨石,有打磨修饰的痕迹,呈椭圆形,因外形如元宝,村民称之为“元宝石”。独石下部离坡面0.5米处,有一圈磨刻的引水沟槽;西南方向下边摆放一块长1.5米、宽1.1米、厚0.8米的石头,顶面打磨平整,磨刻有圆形爻窝排列的图案,并刻画有方格图案。

第二处,棺材石。房山东部(属杨楼镇赵店村吴岗组)西南山沟内,东经113°1350″、北纬33°1416″、海拔168米处,一块巨石东北长11.5米、东西宽6米,高出坡面7.2米。巨石的南部立面,东西侧面,顶部均如切割一样的平整,较远距离看,就如停放的一口棺材,当地人称为棺材石。

第三处,猴头石。棺材石向南约60米、海拔159米处的坡地里矗立一巨石,东西长3.4米、南北宽1.9米,高出地面2.4米,上部和北侧面刻满了龟背文,东边有磨刻的圆形爻窝符号。较远距离看,似猴头状,当地人叫猴头石。

房山主峰东侧、南侧也有很多造型独特的独石,有狐仙楼石、千斤石、仰面蛙石、麦垛石等等,不再一一列举介绍。观察分析认为,生活在房山的远古人类不惜下大力气打磨出造型独特的独石是有其特殊用途的,起到祭祀场所或聚集场所等作用。这些巨石的平整面上磨刻有圆形爻窝排列记事符号或龟背文图案,可能是说明书或记载什么事的,如一位重要首领去世葬在巨石下面,这时的巨石就起到纪念、标识作用。

(三)、巨石打磨的图腾

第一处,猪图腾。房山东西部的山脚下(属杨楼乡赵店村吴岗组),东经113°141″、北纬33°1423″、海拔159.3米处,一块独巨石被打磨为猪形雕塑,头朝北,面向房山,身子前后和坡面接触,头部稍抬起、悬空,离坡面0.5米。猪图腾全长4.8米、身宽2.1米、头部长1.5米,离坡面0.5米。猪头和猪身比例适中,形象逼真。东部侧面刻满了龟背文。从不同距离观察似猪、也似刺猬。吴姓村民说雕像叫老驴石。传说古时山中洞内住一成仙的野驴,经常夜间出洞偷吃农民的庄稼。农民到神仙洞求告祖师爷保佑,祖师爷劝说野驴无效,就在一个风高月黑的深夜动用神功将向山上奔跑的野驴化为顽石。实际上是远古时期氏族的“猪图腾”。

吴岗村民讲,房山南边吴岗村边一块巨石被磨刻为猪雕像,还有九块小独石,磨刻为小猪娃雕像,紧跟其后,村民称为母猪石,可惜上世纪80年代因妨碍种地被村民炸毁。村民至今还称这块田为“母猪石田”。由此可见,猪图腾石在房山不止一处。

第二处,鸟图腾。房山主峰南部海拔270米处,多块独石凸立,其中一块独石两头悬空,从西边观察为鸟的形状,长5.1米、厚2.9米、高2.8米,中间部分1.3米长。应该是专门打磨的鸟图腾。

第三处,龟图腾。房山主峰向东约200米,东经113°1348″、北纬33°1436″、海拔287处,一块露出坡面的长巨石被打磨成龟的形象。龟头朝东,龟尾摆向西,头部和身部刻划最为清晰。这尊龟雕塑总长20米,头部和伸出的脖子长6.2米。头部宽1.3米,离地面高0.3米,背部隆起宽8.5米,高出坡面2.2米。腿部有沟线刻划,但已模糊。这尊龟图腾,是目前已发现的远古遗存龟图腾中最长的一尊。

远古氏族形成时期,因生产水平和认识能力十分低下,对许多自然现象和人体生理现象无法解释,如雷电、雨雪、山川等等,就产生恐惧心理,进而把这些自然现象人格化、神秘化,赋予它们超自然的神性,一些自然现象就成为人们崇拜的对象。与此同时,氏族成员还相信本氏族起源于某种动物或力量,把这些动物神化进而形成本氏族的图腾,如龙、蛇、虎、鸟等图腾。图腾是氏族的标志是维护氏族内部团结统一的思想纽带,是区别于其他氏族的标志。

    (四)生殖崇拜的巨石造型

在房山主峰最高处、海拔308米的地方,一柱体巨石被打磨为男根状,高3.2米、柱体直径2.3米。顶部正上方磨刻一个圆形爻窝,直径12厘米、深6厘米,爻窝旁边又磨刻一组二个并列的圆形爻窝,直径8厘米、深2厘米。这组图案显示的是阴阳结合的理念。

作者考察的有远古文化遗址遗迹的地方,大都有生殖崇拜雕像,房山也不例外,并将生殖崇拜的男根立在主峰之顶,可见远古人类把生殖崇拜放在第一位。生殖崇拜与远古人类祈盼多生孩子、繁衍族群、增强族群战斗力密切相关,也隐性反映,当时疾病、自然灾害、恶劣的自然环境,以及其它族群的侵扰,对人们的生存、成长造成危害极大,人的寿命极短,因而多生孩子,孩子茁壮成长是氏族的第一需求。

    二、远古人类居住的洞穴

作者为观察房山远古文明遗址遗迹,走访了周围的村民,听到的最多的是洞穴的故事,如张良洞、神仙洞、老虎洞、狼洞等等,这些洞穴是岩石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远古时期氏族生活、居住和躲藏的地方。因年代久远,很多洞穴已被毁坏,但仍保留了一批,我们找到了几处原始人类居住和躲藏危险的洞穴。

其一,三角石洞,子房山主峰正南,山腰间,海拔230米处。一块巨石,呈蒸馍状,东西长10.8米、南北宽4米,最厚处3.8米。北部被山坡支起,东西被小巨石支起,大石下面被棚架成高低不均的空间,形成洞穴。洞门朝南,洞内东西宽5.2米,南北进深3.6米,洞内高度在1.3米左右。洞的中间地面,放一三角形的石头,这块石头是经打磨而成,是人工存放在洞穴中的。石呈等边三角形,边长1.6米,石厚0.5米。三角石的正面磨刻有圆形爻窝排列记事符号图案,共4组,一组双排六个圆形爻窝,每个圆形爻窝直径8厘米、深3厘米,一组五个双排圆爻窝,一组双排三个爻窝。还有一组二个爻窝。三角石的北边,打磨一个凹槽三角形,为等腰三角形,底边长0.31米、等边长0.26米、凹深0.11米,三角指向正南。

洞穴内三角石处还摆放一石床,长2.6米、宽1.1米、厚0.3米。床面平整,似打磨而成。这处洞穴位于阳坡,洞边就是小溪,两边是山岭。

其二,三角石洞上方约30米、海拔258米的地方,乱石林立,一块巨石被小石块棚起,上棚石长7米、宽3.2米、厚1米。棚石正中有断开缝隙,下面形成洞穴,洞深5米、宽2米。洞内有砂砾,现高一米。

其三,大支石形成的空间洞穴。主峰西南方山腰间、海拔270米处有一大石板,被大巨石支起。大石板高6米、宽3米、厚度1米,呈70°倾斜在巨石上,下面形成三角空间,空间长5米、宽2.3米、高1.5米。这处洞穴现在为通道形式,在远古时期人类肯定用石块堵住一边,留住一边成洞口,可以居住。

其四,神仙洞。(方城县杨楼镇赵店村吴岗组位于东经113°1355北纬 33°1432海拔245当地村民传说是祖师爷修行时居住之洞,因而将此洞称为神仙洞。神仙洞处于比较隐蔽的地方,考察时在当地吴老先生的带领下,沿房山南坡向上攀爬直到距山顶约30米的东侧山腰石墙处找到神仙洞。神仙洞上方是一块露出坡面的巨石458洞口朝向正南方,洞口两边各立巨石,一块长4.2米、宽3米、高1.5米,另外一块长2米、宽3米、高1.5米。洞口打磨而成,口宽1.8高只有0.45米。进入石洞一次只能一人趴下身子,头部向外脚朝后,俯身爬行入洞后,顺陡峭的石壁向下7.4米,脚蹬石壁上的阶梯,可达洞底。石洞西高东低,内室呈三角形极像过去田地搭建的瓜庵形状四周石壁和顶部均有明显的打磨痕迹。洞内总长28米、底部2米,洞高12米不等洞内相对宽敞西侧8米处,有打磨石床,长2一头宽0.8米、另一头宽 0.45石床所处的位置是洞内最高处,内侧留有排水沟,相对干燥,这应该是部落首领居住的地方。石床中间墙面后人书宇宙两个大字,两边有书写规范的对联,其中一行“师父言语牢记心间”,另一行已辨认不清应为后人刻字)

石床东3米处还有一块10宽约2米高出洞底30厘米的石板,上面打磨修整的较为平坦,像个大石桌。如果说上面的石床位置是卧室,那这个石桌的位置就是会客议事厅。从石桌沿台阶而下向东约9米,又有一个比较隐蔽的洞口,可屈身攀岩向上。这个洞口是古人精心设计的,既可以保持室内通风透光如果正面洞口被围,还可从此洞口逃走,起到防备作用此洞同房山很多岩石文化一致,是远古人类居住的洞穴。

“神仙洞”选取背风朝阳、石壁陡峭的山腰之上借助山势地形而修建室内较为宽敞整洁,适宜古人居住生活。洞内,磨刻有排水沟槽,有山泉顺石壁渗出远古生产力十分低下的情况下,此洞豪华之居了,应为古人相当级别首领或大王居住的地方。

其五,张良洞。子房山主峰正东山腰间、海拔173米处,几块巨石形成洞穴,传说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曾在此居住修行,被后人尊称为“张良洞”。今天,从吴岗自然村到主峰的盘山公路从张良洞顶部通过。多块巨石支起一块长8.6米、宽4.3米、厚6.6米的半圆巨石,下面空间形成洞穴。洞穴内宽2.3米、深6米,因底部淤土沙,洞穴现高只有1.1米。吴岗一位六十多岁男性村民讲,小时候常从石板上部裂缝中进入洞中玩,夏天还来避暑,近几年已进不去了。经仔细观察,这是远古人类居住的洞穴。张良隐居此洞应是后来的事了。

 

三、远古葫芦图案

    子房山主峰向东伸展一道岭,岭头上建有张良庙,庙西约20米、海拔285米处,岭脊正中一块凸起的巨石磨刻一幅葫芦图案。人工先把凸起的巨石,磨刻为一个平面,打磨成西宽、东窄的葫芦型,长3.5米、下部宽2.1米,上部宽0.7米。平面上的葫芦状图案,阴刻,磨刻出葫芦上肚、下肚两个鼓起,十分葫芦逼真。葫芦下腹部位,磨刻出直径0.95米的圆形大爻窝、深0.25米。

    这幅葫芦图案不是呆板的在石板上勾画,而是用巨石先磨刻出葫芦形状,再用沟槽刻画,并且在葫芦下部肚位,磨刻出一个圆形爻窝,寓意十分深刻。

    远古至今,葫芦都是吉祥物,它有象征的寓意。其一、象征圆圆满满。葫芦的形状比较圆满,有着平安富贵的意思。其二、象征和睦。葫芦沿中间切开的两半是完全一样的,只有合在一起才是一个完整的个体。其三、象征兴旺。葫芦是一种藤蔓类植物,他的藤蔓缠绕在一起,显得非常的密集和繁茂,象征着人丁兴旺,子孙绵延不绝。其四,象征福禄。葫芦与“福禄”谐音,有健康长寿的意思。

    远古时期,葫芦还是生活器物,干透的葫芦绑在人身上,可下水捕鱼,或在小孩子身上绑上葫芦,可渡溪流等。闻一多先生在《诗经道义》中载:“古人早已知道抱着葫芦浮水使身体容易浮起来,所以葫芦是他们常备的旅行工具,而有腰舟之称。”可见葫芦成为人们的崇拜对象,主要基于它的实际作用。

    远古时期,人们信奉的哲理是阴阳理论,天人合一的思想,葫芦是两个圆摞在一起的,一个圆代表天,一个圆代表地,葫芦形状代表着阴阳结合,因而葫芦就是天地结合的宝贝。很多神话故事里,神仙们的宝贝就是葫芦。西游之中太上老君装丹的工具是葫芦,八仙之神仙铁李拐随身带的是葫芦。民间俗语,葫芦装天地,指的是葫芦形状如天地相连。子房山葫芦图案中一个圆肚磨刻成圆形凹槽,就是天的象征,作者考察时,看到葫芦图案下部的爻窝灌满了水,天就在水中映出。古人用智慧把天的形象请到了磨刻的葫芦中。

   远古人类最企盼的是多生子女,扩大族群,因而有了生殖崇拜,葫芦多子,其颈口又形似女阴,因而葫芦又被视为求子的崇拜之物。

傅亚庶著《中国上古祭祀文化》一书中载:“闻一多先生从训诂的角度,论证上古音伏羲即读如葫芦。以音求之,女娲实即匏瓜。然则伏羲、女娲,各虽有二,义实只一,二人本皆为葫芦的化身。”如果按《中国上古祭祀文化》一书求证,房山上的这个远古葫芦图案,可能是纪念伏羲、女娲的。

    四、远古观天授时的日晷

房山南部山脚下(属杨楼镇吴岗村),东经113°149″、北纬33°146″、海拔133米处,耕地之中有一70平方米的岩石露出地面,岩石上方磨刻一幅日晷图案。日晷呈三个圆相套,外层圆直径6.5米,高出地面0.6米;中间圆直径3米,比外圆高15厘米;中心圆直径0.6米,略高于中间圆。最中心是磨刻的一个圆形爻窝,直径20厘米(村民为晾晒粮食,将中间爻窝用水泥灌平)。这个日晷和在南阳其它地方发现的日晷高度一致,也是在房山区域发现的唯一的日晷。

    日晷是远古时期,利用太阳影子变化规律,记时、日、月、季、年的主要测量手段,是远古人类最科学的观天授时的天文台,目前,南阳区域已发现30多处。其中,卧龙区谢庄田营村和唐河等地的日晷,中国科学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孙小淳教授等专家学者亲临考察并认定是观天授时的日晷和远古天文台。

   观天授时的天文历算是远古时期迈向文明的重要标志。古人面向苍茫天际,观日月星辰、斗转星移,用智慧找到了规律性,掌握了太阳、月亮、星系的运动变化周期,发现了用日晷测影法来测定时间及季节变化,方便人们的劳作,改进生存环境的方法。根据史书记载,观天授时由部落首领或方圆的“王”掌控,房山发现日晷图案,证明房山一带居住的是等级很高的部落首领或方国之“王”。

五、房山寻访的感受

    房山远古岩石文化遗址遗存很多,不能一一细述,只能拣起一部分做一粗略介绍。作者每次登临房山,总有一种时空沧桑和敬畏油然而生。

    其一、房山是适宜远古人类生存之山。食物是人的第一需求,房山四周有群山为邻,山下是湖泊沼泽,盛产鱼虾之类;山坡之地,古树野藤遍布,野果、植物根茎皆可采食;还会狩猎捕鱼……因而食物来源丰富。水是人类生活必需品,山下上下小溪潺潺,饮水不是问题。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房山巨石满山遍布,自然形成的洞穴、人力挖掘的洞穴,成为安全的居住地和隐蔽处。上文介绍的神仙洞,洞口还不到0.5米高,只能趴跪而入,里面却冬暖夏凉,舒适安全。远古人类生存的主要需求在房山均能解决,因而房山适宜人类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生存。

其二、房山和作者以前介绍的吐雾山,以及下步将要考察的燕子顶山相距很近,呈三角鼎立之势。作者认为这三山应是一个大部落的生存栖息之地,是氏族时代最早开发的地方。

随着族群的扩大,一些族人还会顺山寻踪迁涉,扩大生存之地,向北到达一山之隔的舞阳区域或叶县区域,向东到达桐柏山脉的社旗、泌阳区域。武钢、叶县、泌阳等区域浅山丘陵之中的岩石文化与南阳同出一辙。房山是族群开枝散叶的过渡区。

其三、房山岩石文化产生的较早,时代很长,新石器早期到晚期文化现象均存在。如祭祀、图腾崇拜、生殖崇拜、洞穴的居住,圆形爻窝的排列记事符号和龟背文记事符号的磨刻等等,文化序列完整。

其四、房山岩石文化丰厚,遗址遗存多,保存相对完好,在寻找远古文化、文明之源的今天应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加大研究力度,借助科技手段断定远古文化的实际年龄,探寻古人生活的轨迹,并把房山岩石文化遗址作为远古文明探源的一个课堂,放到寻找中华民族文明之源的宏篇巨制之中,研究、宣传、传播,为探寻中华文明之根、树立文化自信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在文旅融合的今天,方城县政府十分重视房山的远古岩石文化遗址遗存,已被确定为县级文化保护单位。建议进一步加大保护开发宣传力度,把房山打造成洞察远古人类文明的一个文化圣地、旅游胜地。

作者在房山考察时看到山南边正在开采山石,如果持续下去,这些珍贵的岩石文化遗存将不复存在。建议相关部门重视起来,加大保护措施,让房山岩石文化造福人民。


微信图片_20230518154435.jpg


微信图片_20230518154443.jpg

微信图片_2023051815444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