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名记者走基层
探访“中原桑蚕第一镇”淅川寺湾
丹江河畔,一棵桑树的时代变迁
本报记者 贾林伟
“快”,是61岁王志峰给人的第一印象:说话快,走路快,骑着摩托让人开车都难得追上。
“不快不行啊!”他是淅川县寺湾镇产业办主任,还是淅川县惠丰桑蚕科技开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这几年(寺湾)镇提出,重拾‘中原桑蚕第一镇’的金字招牌,让一棵树撑起寺湾生态转型的大发展!”
他说的“一棵树”就是桑树。在寺湾人眼里,桑树“浑身都是宝”。上世纪90年代,全镇桑树种植面积曾达2.8万亩,全镇耕地为3.3万。2000年,寺湾被省政府评为“中原桑蚕第一镇”,丹江、淇河两岸“桑树生叶青复青”。
乡村要振兴,产业来当家。5月8日,在寺湾镇第一届果桑采摘节暨乡村振兴研讨会开幕式上,党委书记何丽表示坚持发掘自身优势,“拼”字当头,真正打响“中原蚕桑第一镇”品牌。
对于何书记的决心,王志峰深有感触。2018至今,寺湾镇持续投资,从浙江桐乡购苗,奋力打造4000亩的桑树种植基地。过去,栽树为了养蚕;如今,种桑用处多多。湖桑种植2500余亩,果桑近千亩,蛋白桑约500亩。
产业快发展,全靠龙头带。凭着40年积累和磨砺,王志峰运用铁观音制茶技法,把3月20日前后的“燕子口”桑叶和桑仁做成明前桑果茶,将5月5日至10月15日的桑叶制成桑叶茶,把10月23日以后第一次寒流袭来或下过霜的桑叶打成霜桑饼。这几年,桑叶茶供不应求,他的茶厂成为全省7个桑叶茶厂“龙头老大”。每年,王志峰的茶场“吃掉”200的桑叶,另外2300亩的干桑叶远销广州,成为夏桑菊饮料主要原料。
大华山村在寺湾镇东山坡,距离镇政府不过三里地。5月,正是桑葚最佳采摘期。“参差红紫熟方好,一缕清甜心底溶”,桑果采摘节当天,丹江两岸包括湖北郧县的宾朋,都慕名而来赶到大华山村。村党支部胡足坤忙得没顾吃上午饭,“今年乡亲尝到甜头啦”。在大华山村,乡亲们还把桑葚酿成美酒,远销省内外。
桑葚甜、叶子香,桑树的枝干高蛋白。500亩蛋白桑,把1米以上的叶子做成桑叶菜,1以下的枝干粉碎做成牲畜饲料。寺湾镇上街村成立合作社,组织乡亲们把桑叶研磨成粉,掺上面粉,轧成绿色桑叶面,或者蒸成桑叶面馒头。在开幕式现场,嘉宾们连连称赞,“‘吃干榨净’每一棵桑树,寺湾振兴有希望!”
“年年5月8日,相约到寺湾!”王志峰相信,乡亲努力、节会助力,丹江河畔桑树连片成荫,成为寺湾乡亲奔向共同富裕的“摇钱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