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千亿级特钢航母
——南阳市特种钢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实录
本报记者张明亮郝春城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特种钢,由于成分、结构、生产工艺特殊而具有特殊物理、化学性能或者特殊用途。作为产业链上的重要一环,它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石之一。
我市以龙成集团为特种钢链主企业,从链主企业龙头带动、链上企业协同联动、政府部门服务推动等方面入手,形成合力,祭出重拳打造“一企带一链,一链成一片”链式集群经济,助推上下游企业“抱团”成长,全力推动特种钢材料全产业链做大做优做强。
(小标题)千年火种锻造产业新辉煌
南阳冶铁业历史悠久。先秦时期,南阳宛城就是楚国著名的冶铁中心,冶铸技术闻名于世。位于南阳市北郊的瓦房庄冶铁遗址,是汉代全国最大、最著名的冶铁中心。在历史长河中,南阳冶铁技术不断发展与进步,延续辉煌的火种,绵延不断相传千年。
2023年3月3日,一场特殊的水电钢技术评审会,在成都召开。来自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北京科技大学等的26位专家最终审定:南阳汉冶特钢有限公司具备批量生产1000MPa级高强度水电用钢板的能力,生产的1000MPa级高强度水电用钢板填补了国内空白,满足在高水头、大容量水电站钢岔管、压力钢管、蜗壳、配水环管等设备应用。
成立于2003年的南阳汉冶特钢有限公司是龙成集团最大的全资子公司,是河南省特厚钢研究生产中心、全国特厚钢产业基地之一,产品最大厚度达850mm,最大成品单重45吨,已跻身世界特种特厚钢板领域先进行列。
在一个春雨浥城的日子,记者走进位于西峡县的汉冶公司,只见上万平方米的厂房被炙热的钢块映得通红,一个个巨大的钢包在行吊上有序运转。在轧钢生产线上,钢花飞溅,一块块火红的钢坯在经过轧制后,变成各种尺寸的钢板在轧制线上隆隆驶过。
“我们先后荣获30余项国家荣誉,200余项工艺技术获得国际或国家专利授权,产品畅销欧洲、亚洲、南美、中东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该公司总经理许少普介绍。
谈及产品应用,许少普更是自豪:“我们生产的高层建筑用特厚高强板运用于迪拜国王塔、上海中心大厦、北京鸟巢、南京火车站等近百个工程。北京冬奥会雪车雪橇项目、港珠澳大桥等国家大型工程,都有我们的身影。水电钢特厚板更是取代进口,运用于世界最大单机组的三峡白鹤滩项目。”
特种钢产业是我市的优势产业。近年来,我市通过快速补链、深度延链、持续强链,促进特种钢产业集群集聚式发展,逐步形成以龙成集团为核心,以“汉冶”“西保”等企业为拓展的产业集群,有200多个品种1000多个产品,形成了涵盖黑色和有色冶金的各个环节的完整产业链条。
目前,全市特种钢产业链企业300余家,亿元以上企业18家。其中,产值超百亿元企业两家(龙成集团、西保集团),超10亿元企业两家(龙成特材、通宇)。2022年,特种钢产业链主营业务收入586亿元,税金11.9亿元。
(小标题)创新引领点燃发展新引擎
与普通钢铁不同,创新点燃了我市特种钢产业发展的新引擎。新技术、新平台、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重量级”科技成果密集亮相,让特种钢产业在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上乘风破浪。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创新二字,我们不断加大科研力度,在工艺技术上不断创新,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尖端产品论克卖,最终实现华丽转身。”在西峡,河南西保冶材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宋成伟接受采访时,话语里满是自豪。
西保集团创立于1969年,是国内建立最早、规模最大、产品最优的一家冶金材料高新技术企业,在特种钢产业链上属于上游企业。它是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中国冶金标准样品定点研制单位和河南省冶金保护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其连铸功能保护材料、高温陶瓷功能材料、特种合金材料、炼钢辅助材料等系列产品畅销国内140多家大中型钢铁企业,国内市场覆盖率98%,市场占有率55%以上。
走进西保集团产品展览大厅,就像走进了“冶材超级市场”,琳琅满目的高科技产品让记者目不暇接。
“我们的定位是冶金材料全产业链优质产品与技术服务解决方案提供者。”宋成伟在展台前,向大家一一介绍,“炼钢所需的各种辅耐类产品,在‘西保’都可以找到与之对应的技术。你们看,这比油菜籽更加细小均匀的中空颗粒,就是我们的核心产品——连铸结晶器保护渣,主要用于炼钢连铸生产。它的吨钢用量很少,就像调味品味精或食盐,但用途巨大,对稳定连铸工艺顺行、提高铸坯表面和内部质量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可以说,没有连铸结晶器保护渣,就无法生产出合格铸坯和高品质的特种钢!”
接着,他向记者展示了另外一种高价值产品——DRZ电渣钢重熔保护渣。他说,该产品能有效去除有害夹杂、提升钢水品质,在军工、航空航天、造船等领域应用广泛。该产品不仅成功替代同类进口产品,与国内30余家电渣钢企建立稳固的供货关系,满足了各种高合金钢的冶炼需求,还与奥地利因泰克公司合作,已进入欧洲市场,一举解决高端特钢材料的“卡脖子”问题。
近年来,西保集团不断创新发展,不仅高标准建设了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参与制订国家标准1项,主持制订行业标准7项,还在业界率先取得了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实验室认可证书,具备CNAS、CMA双重认可资质。依托技术优势,西保集团不仅专注开发广泛用于钢铁冶炼的各类冶金保护材料、功能耐辅材料及合金新材料,还联合大型钢铁企业,相继承担了高铁轴承钢、航母甲板钢、航天用钢等特殊钢领域冶金保护材料的重点攻关课题,共形成108项专利成果、5项著作权成果;各类渣系产品成功用于国家重点工程核心部件制造,产品填补了国内市场空白。
2022年,西保集团公司共完成总产量134.7万吨、总销量122.1万吨,实现工业产值126.6亿元,创造利税4.3亿元。预计“十四五”末,实现营收200亿元,利税20亿元。
(小标题)招商引资打造工业新高地
特种钢产业只有全面构建产业链生态系统,建立产业链共同体,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才能为产业链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我市特种钢产业链主要分布在西峡县,包含特种钢生产加工和冶金新材料两个产业。虽然该县是国内最大的冶金保护材料生产基地和全国特厚钢产业基地之一,但存在特种钢板、炼钢装备及辅料业务独大,钢板加工模较小的局面,产业发展结构不平衡的问题。特别是在产业链下游方面,无法完全支撑特种钢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缺乏工程机械、起重设备、机电、轨道交通、压力容器行业等头部企业。
如何解决“就地消化”的问题是特种钢材料产业链的成长之痛,也是希望所在。为此,我市强化承接产业转移能力建设,围绕强链补链延链做好链上企业招商引资工作,鼓励和支持链主企业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组建创新联合体,建设区域性行业高地和产业基地,提升特种钢材料消纳量。
河南省富煌智能装配钢结构有限公司落户西峡,就是我市招商引资的成果之一。
该公司是由A股上市企业安徽富煌钢构股份有限公司与河南龙成集团共同出资成立,是一家集研发、设计、生产、销售和施工为一体,装配式建筑产业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企业。
暮春时节,记者走进这家拥有5万平方米的“富煌钢构”智能化生产厂房。车间内一派忙碌的景象,工人们正在以饱满的工作状态,努力创造着一个又一个的不可能。他们把上游企业生产的特种钢,就地“变成”钢结构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该公司副总经理黄震介绍:“我们现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取得了177项专利和几十项创新型技术成果,年产能达5万吨。公司汇集了行业一流的博士、硕士顶尖人才和技术、设备以及现代化工业园区等优势资源,着力将公司打造成行业内规模宏大、具有卓越影响力的钢结构制造绿色新型建材产业园。”
《南阳市特种钢产业链提升方案》中提出,“十四五”期间,力争对接引入特种钢加工产业亿元以上招商项目5个以上,推动我市特种钢产业在品种种类、品牌效应、核心竞争力等方面全面提升,在技术性能、制造水平、应用效能、作业效率、可靠性等方面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产业集聚效应明显,形成800亿级产业集群。
为此,我市持续推进产业链招商,积极引进一批处于特种钢产业链上下游并具有先进生产、经营、管理经验的大型企业入驻重型装备产业园,并在融资、担保、土地、市场以及创业投资等方面予以优先扶持。同时,组织实施特种钢产业项目产业化培植计划,精选一批适合我市特种钢产品就地转化的项目入园,加大对我市钢构产业整合力度,真正发挥钢构产业在特种钢产业下游的延链补链作用,实现特种钢产品就地消化率最大化。
延链强群,转型升级。我市下一步将锚定特种钢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强龙头、延链条、建集群,打造世界领先、国内一流的高质量特种钢材料产业链和生态圈。就在不久前,全市特种钢产业链发展工作推进会召开。会议明确提出:凝聚发展合力,全力打造特种钢千亿级产业集群。
南阳特种钢产业的明天,将更加辉煌!
(短评)特钢产业大有可为
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组书记、局长郝以昆
特种钢即特钢,系重大装备制造或国家重点工程建设所需的主要材料,其生产和运用情况反映了一个国家的工业发展水平。
制造业特别是高端制造业的发展和繁荣,是特钢产业发展壮大的重要因素。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要深入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随着我国制造业升级以及国防、航空航天的快速发展,特钢产量占比和结构具有较大提升空间,未来发展潜力无穷。
特钢产业是我市的优势产业。近年来,面对不利的客观因素,各部门与企业共谋发展、共聚合力,特钢产业取得了逆势增长的成绩。我们要坚定信心,锚定目标,趁热打铁,乘势而上,自我加压,主动作为,努力在全市率先打造第一个千亿级产业链。
当前,我市特钢产业链还存在链条黏合度不太紧、整体块头不够大、品牌名气不太响等问题。对此,我们应强化要素和服务保障,在现有帮扶方式上有所创新,在政策扶持、土地供给、资金保障、人才培育、环保提升上进一步加大力度;在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上高标准、高要求,积极招引国内钢结构排名靠前的企业落地南阳,就地消化特钢产能。同时,充分发挥机制优势,增强产业黏合度,用好“宛产宛用”机制,加大产业链条各环节甚至相关产业的衔接。
今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我们要以开放性的视野和胸襟,推动特钢产业链向更高层次发展,不但要做好“谋一域”的工作,更要以国际性视野和开放性胸襟谋好“全局”,抓好当前市场有利时机,通过强强合作等方式扩大影响力,提升品牌度,要敢于谋求在资本市场的发展,推动企业上市,做强做优,助力南阳建设现代化省域副中心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