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月季盛会 展南阳风采”系列报道①
逐绿而行攀新高
本报记者 赵倩
最美人间四月天,月季吐蕊香满城。时下的南阳,从街头到庭院,从公园到田野,月季竞相绽放,一丛丛、一簇簇,红的粉的黄的,随风摇曳、如烟如霞,迎接绿色中国行——走进大美南阳暨2023首届世界月季博览会的到来,向世界展示美丽南阳绰约风姿。
月季增色,城市添美。春光里,独山秀丽挺拔,白河如玉带奔流,白鹭展翅舞翩跹,巍巍伏牛山脉草木葱茏,浩渺丹江水澄澈清莹一路北上……一幅秀美磅礴的绿色画卷,正在南阳大地徐徐铺展。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从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到全域化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从高水平建设世界月季名城、“世界艾乡”到绿色产业蓬勃发展,我市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贯彻落实总书记视察南阳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持续厚植生态优势,走出了一条绿色崛起、美丽富民的绿色发展之路。
厚植绿色优势
天蓝地绿水更清
日前,“出彩河南人”2022感动中原年度人物揭晓。我市淅川县太子山林场护林队被评为2022感动中原年度人物(集体)。
太子山林场地处丹江口水库、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核心区。自1975年以来,两代护林队员接力扎根荒山,植树造林,育林护坡,治理水源地水土流失,用48年时间培育出28000多亩茂密林地,成为守好汩汩清流的最好“卫士”。
作为新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绿色,是我们最鲜明的底色;生态,是我们最厚实的家底。
如今,我市各县市区高质量推进以国土绿化试点示范、国储林项目建设和石漠化治理三大工程为重点的造林绿化,至目前,全市森林面积达到146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40.51%,森林蓄积量达到4083万立方米,造林总量连年位居河南省首位。
底色更绿,环境更优。我市坚持源头严控、过程严管、末端严治,推进精准、科学、依法、系统治污,开展污染防治“四季攻坚”,打好打赢蓝天保卫战。空气环境质量连续3个月保持全省前三名,2月份空气质量同比改善幅度较大,获得省级生态补偿金1141万元,位居全省第一。
蓝天白云下,南水北调渠首大坝巍峨矗立,一渠清水如一条玉练,在阳光下折射出钻石般璀璨的光芒,一路奔腾,向北而去。
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大水缸”和“水龙头”所在地,我市始终扛稳扛牢“一渠清水永续北送”政治责任,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水质稳定保持在Ⅱ类水平。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整治力度加大,污水处理厂和管网建设更加有力,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和治理专项行动使饮用水环境更加安全,河库生态保护与修复不断推进,“美丽河湖”创建工作有序开展……多措并举之下,水污染防治攻坚成效显著。
蓝天白云、清水绿岸、鸟语花香……目前,我市顺利入选“十四五”全国100家“无废城市”建设名单,成功摘取第六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金字招牌,跻身联合国首届“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位居河南省前列,32个国省控断面全部达标,全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丹江口水库与唐河入选河南省首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规模以下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及资源化利用“内乡模式”被写入2023年省委一号文件,在绿色发展的浩瀚长卷上写下了美丽答卷。
壮大绿色产业
“美丽经济”富群众
4月20日,在南阳月季博览园,娇艳的月季花摇曳生姿,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观赏,尽享春日时光。
南阳月季博览园占地面积1000余亩,种植名优月季品种3000余种,周边多个村庄的村民在此务工。卧龙区蒲山镇宋营村村民王秀勤已经和月季打了20多年交道,剪花、修枝、除草、打药样样在行,“一个月能拿5000多元工资,还能就近照顾家里,我干劲十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特色产业、特色经济是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我市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大力发展高效生态林果、特色花卉苗木等绿色产业,走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发展路子。
行走在镇平县枣园镇“艾草大道”上,只见道路两旁连片的艾草蓬勃向上、香气悠长,长势很是喜人。
“一株小小艾草,从田间到车间,从工厂到市场,种植、加工、销售、物流……带动了艾草特色产业的发展,乡亲们就地务工走上了致富路。”枣园镇党委书记刘柯兵介绍道,“目前,枣园镇艾草产业在一二产业融合发展上,已实现深度融合。下步重点引导艾产业与第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打造有特色的艾草乡村旅游。”
一朵花、一株草,摇身一变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法宝”,如今,在全市艾产业、月季产业倍增计划支持下,月季发展面积达15.5万余亩,出口量占全国的70%,苗木供应量占国内市场的80%,是全国最大的月季苗木繁育基地;艾草种植面积30万亩,产值达130余亿元,产品市场占有率达70%以上,“南阳艾”国家地理标志特色产业品牌名片更加闪亮,“中国月季之乡”美誉愈叫愈响,“美丽风景”正在变身“美丽经济”,“绿水青山”正在变为“金山银山”。
除了“一花一草”,猕猴桃、软籽石榴、薄壳核桃、辛夷等特色产业也蓬勃发展,助力农民增收致富。我市还依托资源优势,发展森林休闲、森林康养等生态产业,建成生态旅游景区景点20余处,生态旅游收入100余亿元,看得见、摸得着的绿色发展带来水清民富生态美。
突出绿色低碳
转型升级强引擎
生态优先一寸不让,绿色发展半分不减。走进我市各个先进制造业开发区,一幅幅企业绿色化、智能化生产画面映入眼帘。随着政策的出台、服务的落实,如今,越来越多企业实施智能化改造、绿色改造、技术改造,成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绿色发展,绿色是前提、发展是目标。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等调整优化”。我市以实现“双碳”目标为导向,突出绿色技改、节能减排,坚定不移走在生态优先、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
以新旧动能转换为抓手,积极适应碳达峰、碳中和要求,加快传统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先后完成南阳中联水泥有限公司、南阳汉冶特钢有限公司等节能降碳改造项目。同时,积极推行绿色制造,支持创建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培育壮大智能装备、新材料等战略新兴产业,超前谋划布局未来产业,不断提高经济增长“含绿量”。
国家级绿色工厂、国家级绿色供应链管理示范企业、工业产品绿色设计示范企业……在卧龙电气南阳防爆集团的荣誉墙上,带着“绿色”字眼的荣誉比比皆是。该公司以绿色发展、绿色设计、绿色生产为理念,坚持绿色发展,为全市企业发展树立了标杆。目前,我市已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14家、省级以上绿色工厂29家、绿色设计产品8个、资源综合利用企业6家。
产业结构向“新”而行,能源结构向“绿”转变。
我市加快能源结构调整,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加快推广电动汽车等新能源运用,培育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举目已觉千山绿,宜趁东风马蹄疾。在南阳大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幸福场景不断上演,一条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水平提高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路子,正成为强大推力,使“建强副中心、奔向新辉煌”的步伐更加铿锵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