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德文化
作者:  王平

官德文化 



召父杜母


    “召父杜母”指西汉召信臣和东汉杜诗,他们都曾为南阳郡守且皆有善政,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安居乐业,故南阳人为之语曰:“前有召父,后有杜母。”

    召信臣是西汉声明卓著的名臣之一,汉元帝时当了南阳郡郡守。他为人勤勉有方略,喜欢为民兴利,只想使民富裕。他常亲自劝导农耕,出入于田间,住在乡野亭舍之中,很少有安闲 在家的时候。经他调查巡视郡中的水源,并开通沟渠、修建水闸堤堰一共有数十处,使灌溉面积年年增加,达到3万顷之多。老百姓都得到了利益,家家积蓄有余。召信臣又为老百姓制定了 先后用水的规定,刻在石头上立于田边,以防止争抢。他又禁止民间婚姻嫁娶和举办丧礼铺张浪费,务必要勤俭节约。召信臣主持兴建的南阳水利工程中,最有名的是六门堰和钳卢陂。六门 堰又叫穰西石堰,在今河南邓县城西1.5公里。钳卢陂在邓县城南30公里,号称灌田万顷。

    建武七年,杜诗升任南阳太守,他生活节俭,施政清正平和,以杀强暴树立威信。他还擅长计划谋略,减少和爱惜民力劳役。他根据前人的经验,制造水排,利用水的力量带动鼓风机 ,进行冶铁铸造,此法比欧洲早一千多年。他引导民众铸造农具,使用的力量少,收效多,百姓很便利,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此外还鼓励修建池塘,广泛开垦土地,郡中家家户户都丰足富实 。当时南阳的百姓把他比作过去的太守召信臣,赞颂他说:“前有召父,后有杜母。”“父母官”一说由此而诞。



天下无冤民


    张释之,南阳堵阳(今河南方城东)人,西汉法学家,以执法公正不阿闻名。汉文帝时,历任谒者仆射、公车令、中大夫、中郎将、廷尉。敢直谏,认为“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其也” ,要求文帝依法处刑。景帝时,任淮南相。

    张释之任公车令,掌管宫门事宜。太子刘启(即后来的汉景帝)与梁王刘揖同乘一辆车入朝,到了皇宫外的司马门没有下车,违反了宫卫令。张释之就追上他们,阻止他们进宫,并以"过司马门不下车为不敬"的罪名,向汉文帝弹劾太子和梁王。汉文帝只得摘下帽子赔罪,薄太后知道了这件事,亲自下达特赦令,太子、梁王才得以进入宫中。文帝觉察到张释之的与众不同,就任命他做了中大夫。

    张释之任廷尉时,一天,汉文帝外出行至中渭桥,忽然有一个人从桥下跑出来,惊动了文帝车驾的御马,文帝险些从车上摔下来,就十分恼火,命人拘捕了这个人交给廷尉查办。张释之审讯后依律判定为“冒犯车驾,罚金四两”,并上奏朝廷。汉文帝得知判决结果后很生气,认为判得过轻。张释之解释说:“法律是天子和百姓应当共同遵守的,不应有偏私。法有定规,如果加重处罚,如何取信于民?廷尉是天下公正执法的带头人,如果廷尉不公正,地方也会不公,百姓就会惶恐不安!”文帝想了很久后才说:“廷尉的量刑判决是对的。”

   其后,有人偷窃了汉高祖庙里的玉环,被守卫的卫士抓获,文帝十分恼怒,责令张释之严惩盗犯。张释之依照相关法律,奏请文帝判处斩首。文帝大怒,认为应当诛其九族。张释之据法力争说:“依照法律,斩首已是最高处罚了。盗窃宗庙器物就诛灭全族,如果以后有人偷挖长陵上的一抔土,又该如何处罚?”最后,文帝和薄太后商量,并批准了张释之的判决。由于张释之公正执法,依法办事并敢于坚持正确主张,所以在任期间避免了许多冤案,得到了当时百姓的称颂。“张释之为廷尉,天下无冤民”,就是对他的最高赞誉。


羊续悬鱼


    羊续悬鱼的故事出自《后汉书·羊续传》。东汉羊续为官清正廉洁,到南阳任郡守不久,一位郡丞给他送来南阳本地有名的特产——白河鲤鱼。羊续拒收,推让再三,但对方坚持要其收下。待对方走后,羊续把鱼“悬于庭”,风吹日晒,成了鱼干。后来,该郡丞又送来一条更大的白河鲤鱼,羊续便指着庭院中的那条鱼干说:“你上次送我的鱼,如今还在那儿挂着,不用再送啦!”郡丞一听,明白了羊续的用意,遂惭愧地走了。此事传开后,南阳郡百姓无不称赞,郡内也再无人敢给羊续送礼了。之后老百姓称羊续为“悬鱼太守”,世人也以“羊续悬鱼”喻居官清廉、拒绝受贿。

    羊续崇尚节俭,入则破衣薄食,出则老马破车。他的妻子和儿子从老家泰山郡(今山东省境内)前往南阳郡,希望与他住在一起好有个照应。到之后看到羊续屋里全部财产只是一床粗布被、一件旧短衣、几斗麦子和一点盐。羊续说:“我自己就这些东西,拿什么供养你们母子呢?不如还回乡下家中居住吧。”然后让妻子和儿子返回了泰山郡。




坐堂行医


    张仲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南阳郡(今河南南阳市)人,其所著的《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史上第一部理、法、方、药俱备的经典,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 ,是中医的灵魂所在,因此张仲景被后世尊为“医圣”。

    张仲景自小嗜好医学,“博通群书,潜乐道术”,终成一代名医。后被举孝廉,任长沙太守。当时,疫病流行,民不聊生,许多贫苦百姓都慕名前来求治,张仲景在公务之余用自己的医术为百姓解除病痛。他对前来求医者总是热情接待,细心诊治,从不拒绝,因此每日衙门外候诊的患者都拥挤不堪。张仲景见此情景,毅然决定打破官府的禁忌,干脆把诊所搬到了长沙大堂,公开坐堂应诊,首创了名医坐大堂的先例。随后,择定每月初一和十五两天,大开衙门,不问政事,让有病的百姓进来,他端端正正地坐在大堂上,仔细为患者诊治,受到百姓的广泛拥戴,留下了“坐堂行医”这一千古佳话。从此以后,中医为患者看病便有了“坐堂”一说,而且许多中药铺也取名为“某某堂”,用来纪念张仲景。

    张仲景一生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上疗君亲,下救黎庶,集前人之大成,揽四代之精华,写出了不朽的医学名著《伤寒杂病论》,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医学思想体系,对于推动后世医学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崇德耻禄


    “奕奕张生,秉德淑清。研深综理,思俊才英。”这是后人对东汉著名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文学家张衡的评价,这一句话不仅概括了张衡在文学科技上的巨大成就,也是对张 衡廉洁正直品行的肯定。

    张衡,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石桥镇)人,历任郎中、太史令、侍中、河间相等职。张衡不仅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也是一位不畏强权、务实为民的政治家。他一生淡泊名利、廉洁奉公,勤政为民,认为“君子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齿禄之不多,而耻智之不博”。东汉年间,外戚和宦官把持朝中大权,两股势力为了争夺权力明争暗斗,张衡面对这种现实多次婉拒朝廷征召,后来由于皇帝亲自下诏张衡无法拒绝而出山。张衡在朝廷供职期间,不仅潜心研究天文、阴阳、历算,制作浑天仪、候风地动仪,而且针对当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自王侯以下莫不奢侈的风气,多次向皇帝进谏要求整治朝纲。张衡之举遭受到部分阴险狡猾小人的嫉恨,他们纷纷向皇帝进谗言,张衡屡遭排挤,但因张衡一身正气,他们的阴谋最终未能得逞。

    公元136年,张衡出任河间相,当时河间王刘政骄奢淫逸,不遵法纪,河间又多豪强之徒,纠集一起捣乱。张衡到任后,严整法纪,打击豪强,暗中探得奸党名姓,一时收捕,上下肃然,他为政以清廉著称。任职三年后,张衡上书请求辞职归家,被征召拜为尚书。


廉洁典范


    在中国历史中, 诸葛亮一直被誉为忠诚的楷模、公正的化身、勤政的榜样、廉洁的典范,成为一种文化现象而被国人世世代代尊崇敬仰。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教育子女们要做到“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在《诫外甥书》中,他又要求子女应该“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凝滞” ,把简朴节俭作为道德修养最高标准,只有这样,今后才会有所作为。

    在廉洁方面,诸葛亮号召将士节俭备荒,充实军资。他认为:“粮谷,军之最要”。他号召大家不但要勤于农田躬耕,还要以身作则发节约粮食,丰收年不奢侈,灾荒年有粮食。

    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自报家产、主动公开接受监督的官员。在临终前给刘禅写下了《自表后主》文书,文章写道:“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倾,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

   诸葛亮的忠诚、正直、勤政、廉洁和智慧已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财富。从诸葛亮身上,体现出古代官德文化的各个方面,而且,在每一个方面,都表现得淋漓尽致,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之成为中国古代官德文化的集大成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