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名记者走基层探访南阳市科学院潦河试验基地——把种子“芯片”牢牢攥在手心里
作者:  张苗苗

百名记者走基层

探访南阳市科学院潦河试验基地——

把种子“芯片”牢牢攥在手心里

本报记者 张苗苗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

在南阳就有这样一个小麦种子“芯片”基地——市科学院潦河试验基地。4月20日,记者深入基地蹲点采访。

    春日里,绿油油的小麦正抽穗扬花,长势喜人。有风吹来,绿波起伏的麦田,与李金榜和同事们构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李金榜,是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南阳试验站站长、南阳市科学院小麦中心主任。“眼下是田间管理的关键时期,我们正抓住时令进行小麦杂交试验和防赤霉病试验”,他蹲下身子捧起麦穗,像捧着自己的孩子。

009.jpg

    李金榜在试验基地查看小麦长势

   试验基地育种圃里的麦子,高低粗细各不同,被分类编号分列在一块块试验田——约50亩,种植着上万份小麦育种材料,李金榜和他的团队将要从中选育出优质的小麦新品种。

    王震是李金榜团队成员之一,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的在读博士。在小麦赤霉病抗性鉴定圃中,他戴着草帽,认真观察并记录感染小麦赤霉病的麦穗情况。

    王震介绍,他们通过让小麦充分感染赤霉病病原菌的试验,以观察每种小麦的抗病情况,从而筛选优质、抗病能力强的小麦种子。小麦赤霉病被称为“小麦癌症”,病发严重时可使小麦减产30~60%。

李金榜和他的团队,承担着国家小麦良种联合攻关试验赤霉病鉴定工作,开展小麦种质资源鉴定、评价、创制及新品种培育,同时还为全市农业生产提供技术指导和帮扶。

去年,李金榜团队在品种选育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共通过审定两个品种,其中宛1204通过国家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宛麦988通过河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这意味着我市在“小麦癌症”科技攻关道路上更进一步,对保障南阳地区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资料图片.jpg

     李金榜在田间记录数据(资料图片)

    选育优质小麦品种,把粮食“芯片”紧紧攥在自己手心里,正是李金榜这样的科研人员不变的课题。 “培育一个品种,至少要10年”,望着碧绿麦田,李金榜说,在上万份育种材料,选育出来的优质品种非常稀少。

“只有培育出新品种,才能把饭碗牢牢端在我们自己手中”。目前,李金榜团队有93个新品系在参加鉴定试验,19个品系参加比较试验,13个品系正在参加国家、省级品种试验。4月4日,他们选育的宛麦270和宛1393通过河南省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初审。这也意味着这两个品种有望在全省大面积推广。

    中午时分,田间燥热起来,他们仍埋头田间,像大地的孩子,也像在与小麦做朋友。从他们身上,乡亲们看到了大地的丰收、粮食的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