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畔千帆过 唐河往如烟
水兵
一
八百里伏牛山像个强壮的汉子,从巍巍秦岭逶迤东进,肩挑群峰,负重前行,到了南阳盆地北沿儿,将和桐柏山牵手的方城垭口,不知是走累了,还是别具深情,突然顿住了脚步。吸引他目光的不单是这里温润的气候、无限的风光,还有那风情万种、宛若少女织锦彩带般的河流山川。他便在这里驻足扎寨,安家落户,用山一样的情怀、水一样的柔韧,孕育出这一方的钟灵毓秀、人杰地灵,金玉其中,五谷丰登。
唐河,便在其中。
唐河发源于伏牛山南麓的方城县,上游是赵河与潘河。汇合后称唐河,经由社旗、唐河、新野,一路南下,绵延五百里,汇入汉江,走向长江,奔向大海。
在中国版图上,有多条名字叫唐河的河。而我的家乡唐河,位于南阳盆地的东南部,清时因河流纵贯古唐州地而得名,古称沘水,是长江流域汉水水系的唐白河支流。唐河县是唯一一个用河的名字命名的地名。这就有点意思了,中国的地名,大都以山水名人封地附加而名,所谓山南水北,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唯有唐河,河名和地名交融重名。河怀抱了城,城依偎了河。
唐河最早滋润的是方城。从山的余脉流出,虽没有群山万壑的激越碰撞,飞珠溅玉,一派峥嵘的雄伟气势。但也山静水动,山青水绿。待流出方城,便是千年古镇赊店,以潘、赵河的名字东西相抱,在古镇南交汇,水的欢颜映着南船北马、欢声笑语,河的风韵点燃万家灯火、流光溢彩;船抚着水的清波,水流着河的欢畅。一路到唐州,水势更加开阔,两岸的景色更加秀美旖旎。风吹两岸,芦花飘荡,鱼肥虾壮,夕阳落霞,渔歌晚唱,把个唐河浸润得丰盈饱满,甜蜜如歌,像一条流蜜的河!
这条流蜜的唐河,令无数人神驰神往,也引得北宋两位世界级的大文豪、大政治家竞相歌唱。
苏轼颂曰:“生为唐民,饱粥与饘。死葬於唐,祭有鸡豚。”
王安石赞道:“离离新田,其下流水。谁能止侯,我往求之。”
而这一唱千年的《新渠诗》《新田诗》,把个唐河流淌成一条文运千年的文化之河。
仅仅现代百年,就有冯氏家族、徐旭升、李季、田中禾、马新朝等名人文人大家辈出……
二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在唐河竹林寺旁边的唐河一中就读,午休和傍晚时分,我们几个调皮的男生总是逃过老师的目光和查巡,翻墙越林,偷偷到唐河洗澡。那时的唐河,河面宽阔,河水清澈,细沙漫流,游鱼见底;金黄细白的沙滩一望无际,岸边的芦苇、芭茅郁郁葱葱。我们在一方少年青春的天地里,像鱼一样自在,像鸟一样自由。麻利地把衣服脱光,“扑腾腾”下饺子一样跳进水里,鱼一样潜水游泳,打水仗,玩足疯够了急急上岸,衣服还没吹干,预备铃声响了,带着热烫的细沙半湿的衣服匆匆跑回学校,却被早早值守的老师拦在校门口,等待的是班主任老师的领回和无情的训斥、罚站、写检查……就这,也挡不住凉风习习的午后,夏风沉醉的傍晚,同学少年,还是偷偷跑出。
那时的唐河,真是我们的天堂!
我儿时记忆中的唐河更是了不得。那时下流百里到了郭滩的唐河,少了因河床狭窄而挤压的一份激越和傲气,多了一份海纳百川的胸怀。经过三家河、清水河、绵延河等几条支流的注入,河床宽了,河水大了,有些河湾处,甚至出现了宽广的湖面,波光粼粼的水面上,水鸭嬉戏,鸥鸟游荡,自由自在的小鱼儿上下翻窜,细软的白沙滩从水边一直平铺到堤岸,碧波之下,各色的鹅卵石尽收眼底,即便一片落叶,几棵柴草,也历历在目,纤毫毕现。
帆影桅立,渔人鱼鹰,河面,充满了无限生机。但困难年代,拉纤船运,捕鱼捉虾,汤汤唐河,成了许多人的生命河。
十多年前,我曾在写唐河的一篇短文中写道:“我的美丽如梦的唐河啊,我何时再走进你柔柔的怀抱里,和着晓风明月,桨声灯影,一泻千里,风情万种”!
这,都以往事如烟。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故事,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向往。
最近,因为复航工程需要,承载着几代人记忆和美好的唐河老桥,在几声“轰隆”的巨响中,伴着十几米高的巨浪水柱瀑布般跌落,退出了历史舞台,成了唐河的痛和唐河人的殇。
我的老同学、央视导演许进安在《别了,唐河大桥》一文中写道:
“几十年过去了,大桥对我的震撼至今难忘。
当汽车走在大桥上,往北一看,一条大河从远方奔流而来,又南流而去。车在桥东头停下,下到桥底,只见河面宽阔,河水清澈。当时正是中秋时节,很多人在桥下水中洗澡、嬉戏。有几个小孩在桥北水中一块形似蛤蟆的石头上跳上跳下,身后是溅起的水花和一片笑声。
抬头仰望,只见半圆形的桥身如彩虹一般横跨空中,直插云霄,这是我第一次见到这么高的人工建筑。桥拱上还有两个燕子窝,一群燕子呢喃着飞来飞去……
唐河大桥是河南省第一座大跨径混凝土拱桥,建成当年曾上了《人民画报》。
《人民画报》是新中国出版的第一本面向世界的综合性摄影画报。它向世界展示着进取中的中国和中国人民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成为我国对外宣传的重要窗口,期印总数突破50万册。1960年第四期《人民画报》英文版,上面刊登了唐河大桥建成的照片。
通车当天,成千上万人从十里八乡赶来目睹大桥的风采。人们第一次行走在据水面七层楼高的桥面上,不免惊奇无比、头晕目眩。在随后数年中,与大桥合影成了唐河人的一个时尚。有条件的家庭、或回唐河探亲的老乡,都要在大桥前留影,他们一遍遍举起相机,感受着与故乡同在的喜悦。
哲学大家冯友兰先生生前书房墙上挂着三幅照片,其中就有唐河大桥和唐河泗洲塔,它们都成了故乡的象征。
冯友兰先生的女儿,著名作家宗璞在散文《二十四番花信》里写道:有上场,有退场,人,也是一样。
岂止是人,任何事物都是一样。时代在发展,唐河大桥也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相信不久的将来,一座气势更加恢弘的唐河新大桥会在原址矗立,与复航后络绎不绝的航船交相辉映,构成一幅21世纪美丽唐河的新画卷。”
三
一切皆有过往,一切都是序曲。
如今,漫步于唐河岸边,眼前除了蓝天白云,就是一河清凌凌的碧水,还有对岸湿地公园那满眼的绿色。人们在茶亭、临河风景台上,喝茶、读书、闲聊,慢生活的是休闲,是养生,是“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快乐。三、五人河边而聚,或垂钓,或散步,悠闲自在,颐养天年,把个当代人生活的闲情逸致都挥洒在唐河氤氲着的天地间。
天空、湿地、彩桥、流水,华灯、水幕、霓虹、无尽的花带绿廊,葱郁植被中粉墙黛瓦的房屋、耸立两岸的高楼大厦、林荫大道。视野中的一切是如此美丽迷人,就像一幅幅重彩描摹的油画,令人心醉神迷,流连忘返。
仅仅围绕唐河县城,就有一桥二桥三桥四桥……时代会以我们不可料想的速度和神奇发展着,前进着。
伟大的母亲河——唐河,一定会给唐河儿女,两岸人民以血脉、胆气和无尽的力量,相信不久的将来“朝饮唐河水,晚吃汉江鱼,万里长江横渡,乘风波浪如海。”会成为一种澎湃的开拓精神和创新潮头,奔江达海,扬帆远行;更相信“长歌尽落日,乘月归田庐。”会孕育出一河两岸如诗的阡陌村庄、青山绿水,为生态唐河铺展出一幅浓墨重彩的田园风光,自然画卷。
水兵,唐河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散文学会理事,河南省文学艺术成果奖、《莽原》文学奖、 “五个一工程”奖获得者,已出版各类文学作品多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