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省五市】江西赣州:红土地上的高质量发展密码
作者:  张戈

江西赣州:红土地上的高质量发展密码
【赣州市情】

赣州市,是江西省辖地级市、省域副中心城市、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赣粤闽湘四省通衢的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面积3.94万平方千米,常住人口898万人,为江西省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行政区,下辖3个区、13个县,代管2个县级市。2022年,赣州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523.63亿元。


本报记者 马聆道 张戈

南阳同赣州有很多相似之处:同样是农业大市,同样人口众多,同样地域辽阔,同样资源富集。然而,赣州经济发展迅猛,主要经济指标增速持续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十年间在全国城市排位由第108位跃升至第62位。
为何赣州能够在十年间取得迅猛的发展?
赣州是“人民共和国的摇篮”,红色中央政权在这里诞生,长征从这里开始,艰苦卓绝的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曾在这里展开。带着对这片红色热土的崇敬和向往,带着对人口大市、农业大市发展经验的探寻,4月上旬,记者走进赣州市,寻访这片红土地上的农业高质量发展密码。


(小标题)再造十万木匠,培育星级大师
“木匠之乡”蝶变“中国家居之都”


“我们南康已经将家具产业打造成为全国产业链条最完整、产业分工最细致的产业集群,总产值从2016年的100亿元壮大至2022年的2300亿元,五年翻了将近五番。仅仅主打家具这一项,我们的经济总量就达到了全市第二。”站在赣州市南康区家居小镇会展中心门前,区旅投公司总经理刘涛对记者讲起南康家居行业的发展历程,滔滔不绝。
不甘示弱,从“参与跟跑”到“赶超领跑”,不产木材,原料“买全球”产品“卖全球”,是什么让南康家具产业的发展突飞猛进?
是人才!南康区是“千年木匠之乡”,自古便有“男学木匠、女学裁缝”的传统。20世纪90年代,在南康流传着这样的一句话,“在广东,有木匠的地方一定有南康木匠。”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南康区紧紧抓住木匠人才这一关键资源,从2013年开始,出台一系列鼓励政策,吸引在广东家具厂打工的南康人陆续返乡创业,家具企业迅速发展到6865家。
产业规模壮大了,但也出现了靠“贴牌”、产“水货”、打“价格战”产品附加值偏低等问题,想要发展,唯有创新。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得人之要,必广其途以储之。为冲刺5000亿元现代家居产业建设,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家居制造之都,南康近年来创新实施了“再造十万南康木匠”工程,全力打造产业工人队伍,成为产业超常规发展的“胜负手”。“南康木匠”被人社部评为“我最关注的劳务品牌”和“行业引领类劳务品牌”。
在记者看来,“再造十万南康木匠”,关键在“造”——南康区紧紧围绕“造”字做文章,通过创新培训、技能比武、校企合作等模式,加速推动一线产业工人由“工人”变“工匠”。
依托被业界誉为“天下家居第一镇”的家居小镇,当地打造了中国家具学院、中国鲁班大学、淘宝大学南康商学院等平台,多方引进教授级专家,采取送教入企、送教入园等多种灵活方式,完成家具产业工人能力提升培训。他们积极打造产业工人“破土冒尖”平台,按照国家职业技能标准,举办木工技能大赛,同时,积极组织全区家具产业工人参加全国、省市各级家具技能大赛,通过“南康木匠”选拔与技能竞赛深度融合,一大批工匠人才脱颖而出。
人才引得进、造得出,更要留得住。让木匠人才有地位、能发展,是南康区留住人才的关键举措。
记者走访南康区专职负责解决当地家具行业企业生产经营问题的家具行业促进局了解到,为畅通产业工人上升通道,南康区打破年龄、学历、资历、身份的限制,结合家具企业岗位要求和行业特性,科学设置申报条件、认定方式、等级标准,畅通南康木匠成长“快车道”。截至目前,从大师、五星到一星共认定22223名星级木匠。
留住人才不能光靠画饼,让技能人才待遇提升、收入增加,是留住人才的根本。针对“星级南康木匠”“木匠大师”等制定激励措施,南康区鼓励企业在核定技术工人薪资标准时,参照“南康木匠”等级建立薪酬挂钩机制。对获评木匠大师及星级木匠的,参照高层次人才政策,在住房、信用贷款、子女入学等方面予以政策倾斜。
多管齐下,“木匠之乡”发展成为中国实木家居之都,家具产业集群突破2300亿元,家具企业8000余家,产业工人41.6万人,撑起了赣州经济发展的一方天地。
也正得益于坚定信念、创新观念,坚持真抓实干、贯彻到底,坚持重视人才、重用人才,赣州实现了经济多点开花:
【记者感言】从“木匠之乡”发展到“家居之都”,南康的成功在于政府部门的精心培育,通过创新培训、技能比武,通过产学融合、校企合作,通过星级评介、薪资挂钩,提升了个体能力,增强了群体实力,最终培育出一个超级产业。近年来,南阳产生了众多的劳务品牌和能工巧匠,像“唐河保安”、“南召绣女”、“邓州护工”、“社旗渔工”、“镇平玉雕”、“内乡建筑”、“方城焊工”等。迎老乡,回故乡,建家乡。发展的南阳正需要这些能工巧匠回乡创业,更需要把这些品牌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南康的成功经验,对南阳颇具参考价值。


(小标题)“智慧种植”,品牌销售
赣南脐橙卖全国


爱吃水果的朋友,春节期间在各大商超不难买到品质优良的赣南脐橙。那脐橙,剥开来黄澄澄,咬一口甜滋滋,让人经久难忘。
赣南脐橙就产在江西赣州。赣南脐橙种植面积175万亩、总年产量159万吨、总年产值195亿元、品牌价值超过686亿元。
阳春时节,行走在赣南大地上,扑鼻而来的是甜得让人陶醉的脐橙花香。在信丰县大阿镇谷山脐橙果园,首先映入记者眼帘的是遍布山野的枝头开满白花的脐橙果树,还有随处可见的高清摄像头和传感设备。
果农康登明走在自家的果园,他打开手机,温度、湿度、光照度……各种脐橙生长数据一目了然,指尖轻触,便能实时了解果园情况,远程遥控为果树浇水、施肥,坐在家中就能干农活。在信丰县,像康登明这样的农民果技员,充分发挥带动作用,助力脐橙高质量发展,使更多的果农从“会”种橙到“慧”种橙。
“赣南脐橙是一个统一品牌,想确保品质提升其知名度,就得利用新技术。”信丰县果业发展服务中心副主任王全伟向记者介绍,通过5G和大数据等新技术,每个脐橙都有了“身份证”,一果一码,消费者扫描果子上的二维码就能了解果园及果品的很多信息,实现品牌可查询、可识别、可追溯。
信丰只是一个缩影,放眼赣州,对于“赣南脐橙”这个品牌的打磨,赣州上下可谓殚精竭虑。
“赣州市委、市政府在赣南脐橙这一品牌的打造上起了主导作用。”赣州市委办史元梁告诉记者,赣州市始终抓住赣南脐橙这一主导产业,各级党委政府一任接着一任抓、一级带着一级干,坚持标准化生产、市场化营销、品牌化运作,不断推动赣南脐橙品牌影响力的提升。
——在夯实品牌基础方面,赣州市狠抓生产技术和果品品质提升,一方面推广果树科学管护技术,建立标准化示范园,通过示范带动,指导果农生产管理;一方面建立脐橙质量监督检验体系,加大对使用水果染色剂、假冒赣南脐橙、以劣充优等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确保脐橙品质。
——在提升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方面,赣州市注重赣南脐橙品牌的宣传和推介。从2001年起每年举办赣南脐橙节,2013年起举办赣南脐橙网络博览会,2022年升格为赣南脐橙国际博览会。除此之外,还积极参加全国各地的农产品展示展销会,通过展会宣传推介赣南脐橙。
——在销售市场拓展方面,赣州市强化主攻市场对接,按照“一个县主攻一个省”的主攻城市营销战略,每年有计划地安排各县(市、区)在全国各大中城市开展赣南脐橙主攻市场对接、品牌宣传及保护、营销推介等活动。
——在提升品牌营销合力方面,赣州市实施母子品牌战略,注重培育龙头企业,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提高产业的组织化程度。全市共建有市级果业龙头企业70个,省级果业龙头企业36个,国家级果业龙头企业4个,果业合作社1200多个,90%以上的果农加入了合作社。
单丝不成线,孤木难成林。为了把“赣南脐橙”打造成驰名品牌,赣州市还将域内符合质量标准的脐橙产品统一使用“赣南脐橙”这一品牌进行销售。2022年就有331家果企、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脐橙经营户获得了品牌授权。这一举措使赣南脐橙市场竞争力和品牌形象得以持续提升。赣南脐橙也因此于2022年位列“中国品牌价值评价”全国区域品牌水果类第一,品牌价值连续八年位居全国水果类榜首。
昔日“一棵苗”,今朝橙满枝,经过50多年发展,赣南脐橙从单纯的种植业逐渐发展成为集种植生产、仓储物流、精深加工于一体的产业集群,建立起了覆盖全国绝大多数大中城市的市场营销体系,还沿着“一带一路”远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赣南脐橙带动了上百万农村劳动力就业,成为赣州名副其实的农业“当家树”、农村“致富树”和农民“摇钱树”。
【记者感言】赣州坚持标准化生产、市场化营销、品牌化运作,数十年如一日,一张蓝图绘到底,形成了巨大种植规模和链条式产业集群,才把“赣南脐橙”打磨成了全国驰名、家喻户晓的品牌。没有比较就没有提高。博望黄金梨、西峡香菇和猕猴桃、社旗粉条等等,我们也有自己的一些品牌,但同赣南脐橙相比无论规模产值、无论知名度,都不可同日而语。打造农业品牌、扩大种植规模、拓展市场销路,不仅需要各地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而且需要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和支持,需要持续发力,久久为功。


(小标题)专业化、公司化,农业生产方式嬗变

“三农”发展涌现新景象


于都,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如今,记者看到的都是革命老区“三农”发展的新景象——乡村变了新模样,农村经济出现了新的增长点。刚刚踏上这片红色热土,于都县智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让记者眼前一亮。
“昨天下午,我在公司服务中心客户端上下了稻田翻耕订单。今天一大早机手就来了,这30亩地到下午就能翻完,收费2400元,比以前人工翻耕节省1800元。”看着地里忙碌的机器,算着自己的经济账,红丰村村民王秤发脸上乐开了花。
从到处请人下地劳作,到现在通过手机平台动动指头,下单就能完成从育苗到收割的全程机械化运作,带来这种改变的正是智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这个公司解决了农村缺少劳动力、买农资贵、农机运用少的矛盾,”梓山镇副镇长刘知远说,“镇里曾成立了合作社,但规模不够大,无非是从一家一户的单打独斗变成了一村一组的小团体作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我们就想,如果把村组、合作社再整合起来呢?”
想到了就去干,梓山镇整合中央彩票公益项目资金,投入1000万元建设育苗工厂和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成立了于都县智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为农民提供农资购买、智慧平台培训、生产全过程农机平台调用等服务。
“全镇26个村共同入股公司,还可以把村集体、个人的农机放在公司托管,农资购买、农机使用费用比市场价低20%,年底还有分红。公司通过智慧平台的大数据库,统一调配全镇农机,资源利用率更高,农民节约了成本,还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其他工作,收入自然也提高了。”于都县农业农村局温森山说,这就是集体的力量。
依靠集体的力量,走规模化生产之路,进而实现农民富、农业强,智丰农业开发公司不是个例。种植业田园综合体,也是于都人的一种探索。
“梓山镇以潭头村为中心,辐射周边9个村,已经实现了田块由‘零散’到‘聚合’,合并改造出集中连片的‘高产大田’。”温森山告诉记者,近年来,于都县引导农民走集体化抱团大发展之路,因地制宜发展高标准现代富硒农业,从过去的零星露地种植蔬菜,发展到现在成立种植业田园综合体。
田园综合体积极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推动农业产业从传统的靠天吃饭向科技型、管理型的现代农业转变,实现了规模化、设施化、产业化,由单一的蔬菜种植,发展到大米、茶叶、禽蛋、农产品加工等。技术上依托县里落地的1个蔬菜院士工作站,攻关破解品种、茬口、棚型和基地建设等难题;模式上采用“龙头企业+合作社+大户+职业菜农”的形式,由合作社带头,让群众参与,培育发展职业菜农。截至目前,于都全县已建成设施蔬菜基地109个、5.4万亩,露地蔬菜播种面积22万亩,年产蔬菜超过50万吨,综合产值30亿元以上。带动职业菜农经营主体约2000个(户),通过劳动就业、土地流转、承包大棚等方式实现增收,户均年增收5万元以上。
惟其艰难方知勇毅,惟其磨砺始得玉成。田块整合成“高产大田”,数字平台共享资源,赣州人走出了新路,尝到了甜头,更进一步将集体共建共享的触手伸到了销售端。赣州走“大流通”路子,全市打造富硒产业基地337个,培育蔬菜经纪人队伍4500余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产品赣州配送分中心,认定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84家;发布江西省首个蔬菜地方标准——《“赣南蔬菜”品牌认定及评价》,实现了从“提篮小卖”到进入全国蔬菜大市场。每年累计有10万吨蔬菜销往大湾区,赣南富硒蔬菜成了赣州继脐橙之后的又一农业经济增长点。
梓山镇潭头村,白墙黛瓦、水榭亭台,游客悠然漫步,村民忙着招徕游人。如今的潭头村民,依托乡村旅游,入股村集体旅游公司,端上了“金饭碗”。
中午时分,梓山镇岗脑村村民何红兰在潭头村的村办食堂“孜和院”里忙个不停。
“除了每月的工资,还有大棚蔬菜的分红,每年能挣到4万多元呢。”何红兰告诉记者,2021年打工返乡后她就到这里当服务员了,“孜和院”天天爆满,每月营收超30万元。
“‘孜和院’是潭头村人集体入股建设的。”刘知远说,在探索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于都县积极推进“旅游+乡村振兴”模式,先行先试打造了162个美丽乡村示范点,潭头村就是其中之一。
2019年,潭头村成立旅游公司,782户村民自愿入股,一户一股,2000元一股不能多也不能少。算下账来,每户的分红都一样,年均收益超过40%。
“成立了旅游公司,村里的公共设施、卫生有人管了,服务有了统一标准,价格也有了统一指导。村子变美了、客人就来得多、留下的钱更多。”村委会副主任刘锦华开心地说,如今的潭头村,人心齐、面貌新、思进取,村民生产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都发生了巨大改变,大集体的利益和现代化的梦想正在这里加快成为现实,“这就是共同富裕。”
【记者感言】成立村集体旅游公司,盘活了农村闲置集体资源,激活了农村共同富裕的内生动力。成立农业公司,把全县26个村集体合作社整合起来,提高农业经营的规模化、集约化水平,实现农民从身份向“职业”的转变,使农民从小户分散经营中脱离出来。从小块田,到集中连片;从一家一户种植,到公司化经营,农业生产方式发生质的变化。我市广大农村,像全国众多地区一样,也存在农业种植和经营方式落后的问题,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业生产力,也必须走专业化、公司化、智能化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家居小镇.jpg

潭头新村.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