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发族专版:
醉心创作,在报纸杂志上发表漫画作品1000余幅;爱上根雕艺术,生活充实又多彩。漫画家、南阳退休乡村教师马士龙——(引)
热爱生活,人生最快乐!
本报记者 赵明禄 文/图
这些杂志上都刊发有马士龙的漫画作品,它们还只是一部分。
一个乡村美术教师,因为《南阳日报》的一次征稿活动,走上漫画创作之路,先后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漫画》《漫画月刊》《讽刺与幽默》等报纸杂志上发表作品1000余幅,还有作品走出国门,并在漫画大赛上获金、银奖50多次。他就是漫画家马士龙。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唐代韩愈的这句话千真万确。”说起自己的人生,4月8日,在马士龙位于南阳卧龙岗下的家中,他深有感触地说,“1989年,第一次创作漫画作品,第一次收到稿费,第一次获奖,让我走上了漫画创作之路,我的人生也因此丰盈起来。《南阳日报》编辑就是我的伯乐。”
马士龙作品。
执着追求,乡村少年走进艺术殿堂
1961年7月15日,马士龙出生于邓州市穰东镇的一个农民家庭,他是这个家庭的第5个孩子。
从小,马士龙就喜欢近距离观察动物、观察田野里的风光。上学后,他经常在房前屋后,用树枝在地面上画他看到的所有美好事物,飞翔的小麻雀、盛开的蒲公英、路旁的狗尾巴草……都成了他绘画的对象。
1976年的一天,亲戚夏廷伟看到马士龙在院子里、墙壁上画的花卉、树木、虫鱼都有模有样,觉得他不学习美术实在可惜,就四处打听,了解到南阳师范学校美术老师唐克庆,经常义务辅导学生。
1976年5月1日,阳光明媚,15岁的马士龙从邓州穰东骑自行车到南阳唐克庆老师家求学。唐克庆老师看着瘦弱的马士龙,被他执着的精神打动。从此,马士龙几乎每个星期天都到唐克庆老师家学画,不管刮风还是下雨。
1979年,马士龙考入内乡师范学校美术专业。在这里,马士龙如饥似渴地学习素描、国画、油画等绘画技艺,学习理论知识。同时,他还是学校图书馆的常客,常年保持阅读习惯。
1981年,马士龙毕业后回到邓州当老师,他下定决心要像唐克庆老师一样,当好学生的引路人,把美育的种子植入乡村孩子的心中。“美术,教给了我谋生的本领。”“美术,让我的生活更有品位。”在邓州白牛镇初中教学时,喜欢美术的学生袁基刚、郑海梅等同学现在依然感激恩师马士龙。
1988年,马士龙调入当时的云阳钢铁厂子弟学校。教书育人的同时,他用手中的画笔描绘春夏秋冬、日出日落、一草一木,透过画面的光影,记录他对大自然的深情挚爱;描绘美丽乡村新景象,画出乡亲、学生们一张张幸福的笑脸,传递对生活的火热情怀。
2017年,在南阳经商的彭哲被马士龙的漫画吸引,驱车100多里到云阳马士龙家中求学。马士龙无偿教他书法、绘画。经过6年多的学习,彭哲书法、绘画都取得了很大进步,还加入了南阳市青年书法家协会。
创作中的马士龙。
不懈努力,用心用情绘出生活百态
1989年10月,马士龙在《南阳日报》上看到“农金杯”漫画大赛征稿启事,就想到有些村民,把人民币放在家里,被老鼠啃掉的事情,经过认真构思创作出了他平生第一幅漫画作品《嚣张的老鼠》。画面上:一只老鼠喜笑颜开地看着“胆颤心惊”的残缺的人民币。留白处写着老鼠嚣张的话:“——只要你不上农业银行,到啥地方我也能找到。”
“看到1989年11月18日《南阳日报》上刊登了我的作品,我兴奋得一夜没有睡着觉。” 马士龙说,当年12月8日,他收到了平生第一个稿费汇款单,当时他一个月工资是64元,这幅漫画的稿费是10元。12月10日,马士龙又创作出漫画作品《各抒己见》,在12月20日的《南阳日报》刊发,这让他信心大增,决定走漫画创作之路。此后,马士龙愈加勤奋,潜心钻研、反复琢磨,创作出《应变》《南阳人拾趣》等10多幅漫画作品,陆续在《南阳日报》发表,还有作品在漫画大奖赛中获奖。
在漫画创作中,马士龙意识到好的漫画和其他新闻作品一样都应该来源于生活。于是,他关注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在生活细节中寻找灵感;他从阅读党报党刊中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为唱响主旋律创作出更接地气的作品,展现社会上的一些现象。一幅幅以反腐倡廉、生态环保、安全生产、健康文明等生活体验为主题,诙谐幽默又别具意义的漫画从马士龙的画笔下脱颖而出。这些简约、幽默的漫画形式给人以启示和教育,先后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漫画》《辽宁青年》《讽刺与幽默》《幽默与笑话》《漫画月刊》等报刊上发表作品1000余幅,还50多次在漫画大奖赛中摘金夺银。
1990年5月,马士龙的漫画作品《老板有令》在《辽宁青年》发表,7月15日获《辽宁青年》杂志漫画大赛三等奖。
1996年1月11日,马士龙讽刺某些干部工作浮夸,虚报成绩的漫画作品《为官一任 造“福”一方》在《光明日报》发表。
1996年3月4日,《人民日报》刊登了马士龙反映电费过高,让人民受不了的漫画《电“锤”》;11日《人民日报》又刊登了马士龙歌颂农民科技致富的漫画《摇钱书》,这幅漫画运用借喻手法,形象地说明了农民致富靠勤劳还要靠科学技术的道理。
2002年5月9日刊登于《中国书画报》第一版的作品《成功的下面》,形象地说明了一个人的成功,不单是自己努力的结果,还有家庭成员的协助与支持。
2003年,马士龙创作漫画作品《跳槽》,画面上:一小一大两个水塘,一条小鱼因嫌所处的水塘太小欲跳往大水塘,而大水塘里有条大鱼正张着嘴等着吃它。作品形象地指出不作考察、盲目跳槽改行的危险。这幅作品,在国内媒体发表后,还入展土耳其国际书画展。
2006年8月25日刊登于《讽刺与幽默》的获奖作品《艺术加工》,画面上用鲜花遮挡被老鼠啃咬过的烧鸡,入木三分地揭露了食品卫生方面的丑恶现象。
“用心用情绘出生活百态,通过夸张诙谐的表现手法,抨击假恶丑,弘扬真善美,这就是我创作漫画的真实目的。” 马士龙说。
马士龙作品。
爱上根雕,他变“废”为“宝”乐在其中
树根,在很多人看来并不起眼。然而,马士龙对其却情有独钟。退休后,马士龙就痴迷根雕创作,已创作出10多件不同主题的根雕艺术作品。
藏魂于天然,纳灵于神工,根雕技艺对于马士龙来说,不仅是专业的延伸、艺术的审美,更是一种怡情的方式。2021年7月1日,马士龙退休后就迷上了根雕艺术,他到鸭脖山、九里山去挖树根。山中的树根实在难挖,让马士龙吃尽了苦头。后来,他发现有些山民把犁地犁出的树根扔到山沟里,他就跑遍山沟,冒着摔下悬崖的危险寻找树根,每找到一个造型奇特的树根,他都欣喜不已。
“精雕细刻,变‘废’为‘宝’,有助于健康,根雕是动手动力又动脑。”马士龙手中拿着刚刚完工的根雕作品“骆驼”对记者说,热爱生活的人最快乐,根雕不只是单纯的雕刻艺术,还是在雕刻幸福愉悦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