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农业强县建设步伐 擘画乡村振兴大美画卷
通讯员 陶策 曾红庆
农稳社稷,粮安天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历史关口,新野县以打造农业强县为目标,坚持乡村振兴战略20字方针,统筹推进“五大振兴”,有力促进了农业高质高效、农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新野县坚持扛稳粮食安全政治责任,2011年以来累计投入资金9.68亿元,建成高标准农田81.3万亩,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80%以上。全县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8%,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5%,粮食总产连续多年稳定在10亿斤以上,在全市粮食安全县(区)长责任制考核中位居第一,先后荣获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等荣誉。
产业旺,乡村兴。新野县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构建了“1+3+N”农业产业体系。粮食产业,成功创建裕康面业省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构建了“良种推广+生产基地+初加工+精深加工+厨房食品+商业物流”全产业链体系,实现了从“粮仓”到“厨房”的转变,年加工粮食15.6万吨,年产值8亿元,荣获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肉牛产业,成功入围全国首批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构建了“饲草种植+标准化养殖+市场交易+屠宰加工+冷链配送+休闲旅游+生物研发”全循环产业链体系,实现了从“生产”到“生态”的转变,肉牛常年存栏量11万头以上,年产值40亿元。历经36年培育的肉牛新品种——皮南牛将于今年通过新品种审定工作。蔬菜产业,以创建国家级蔬菜现代农业产业园为突破口,推动“新野蔬菜”品牌提档升级,构建了“品种研发+蔬菜基地+专业合作社+净菜加工+中央厨房+物流运输+休闲旅游”全产业链体系,实现了从“集约”到“集群”的转变,常年种植面积35万亩左右,年产量180万吨,年产值18亿元,先后荣获全国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示范县、全国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县等称号。花生产业,是南阳盆地四大优质花生基地之一,构建了“品种推广+花生基地+专业合作社+花生机械+秸秆综合利用+花生深加工+花生贸易”全产业链体系,播种面积稳定在65万亩以上,年总产量25万吨,年交易量达200万吨,形成了豫西南最大的花生交易集散地。此外,还形成了上庄晚秋黄梨、高庙黄酒、津湾万亩桃园、施庵中药材等特色产业。
农旅融合是农村产业融合的重要路径,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突破口。新野县按照“三生(生产、生活、生态)、三园(田园、家园、公园)、三化(规模化、科技化、品牌化)、三合(整合、复合、融合)”建设思路,着力打造“农旅双链”同构发展模式。依托板面、肉牛、蔬菜、黄酒、猕猴、桃、郁金香等特色产业,融入新野独有的三国文化,一年一度的“两节一会”(桃花郁金香节、板面文化节和纺织服装博览会),每天吸引游客数万人,培育了诸如黄酒小镇、蔬菜产业园、猕猴产业园等集农事体验、娱乐休闲于一体的农旅融合产业,打造了一批环境优美、宜居宜游、各具特色的生态农旅观光项目,“一村一落皆美景、举手投足系民生”的美丽新野模式初步显现。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离不开金融服务强有力的支持。新野县委统战部、县工商联积极协调金融部门搭建政银企对接合作平台,推进“万企兴万村”行动,引导各金融机构人员、产品、资金等向“三农”倾斜,创新金融服务模式,支持小微企业纾困解难,培育地方优势特色产业。特别是创造性推出了“智慧畜牧贷”等贷款产品,解决了活牛抵押贷款中“抵押担保难、价值评估难、大额贷款难”等一系列信贷难题,以3.75%的优惠利率助力乡村产业发展,最高对单一养殖户发放肉牛贷1200万元。目前,包括农业银行在内的多家县内金融机构累计投放肉牛产业贷款余额4亿元,有效支持了新野肉牛产业发展,为农民群众致富增收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