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乡创业典型 栏目)从“海归”到新农人“海鸥”飞故乡 同建新家乡
作者:  张苗苗

(返乡创业典型 栏目)

“海归”到新农人

   “海鸥”飞故乡  同建新家乡

 

本报记者 张苗苗

又是一年花开时,梨花满园惹人醉。可是,在方城县博望镇的黄金梨种植基地,郑海鸥却顾不上欣赏大好春光和烂漫的梨花,她一有空就和工人们一起“泡”在梨园,做田间管护,为的是今年黄金梨能有一个大丰收。


和工人一起.jpg郑海鸥和工人一起,正在进行田间管理

今年34岁的郑海鸥,是南阳鸥姐田园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兼任博望镇黄金梨专业合作社监事,同时还是省人大代表。这个年轻的新农人给人的感觉是踏实和精干,但最让人惊讶的是,8年前的郑海鸥还是一名在非洲工作的葡萄牙语翻译。身份巨大反差的背后,又有着怎样的创业故事?

原来,2011年郑海鸥大学毕业后,应聘到河北中石油管道局,在项目部做法语翻译。由于工作的需要,被外派去安哥拉,而那里使用葡萄牙语。为了工作和生活的便利,她用了半年的时间学习葡萄牙语,工作顺利的她还得到了升职和加薪。这样的国外工作一干就是4年。

2015年,她的公公为了经营黄金梨生产合作社累倒了,她的爱人于是从部队退伍回来,接手家里的梨园。在爱人的动员下,郑海鸥决定返乡和爱人一起创业。“国家重视农业农村的发展,农村以后发展前景广阔。同样是种梨,我想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来种,不仅可以照顾父母,还能建设自己的家乡。在农村广阔的天地,同样可以干出一番事业。”怀着美好的期望,郑海鸥选择了回到家乡做起了农业。

郑海鸥返乡后,很快成立了南阳鸥姐田园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这是一家以黄金玉脂梨种植、研发、仓储和销售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化企业,以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方式打造从梨的种植研发到销售终端的全产业链。

在公司经营上,郑海鸥摒弃传统种植方式,加大资金投入,采取标准化和机械化种植,节省了大量的用工用时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益和产品价值。她还把自己以前工作中积累的工程信息化管理经验,运用到梨园的种植管理中,通过生产数据对比分析,做好产能提升和品质控制。

目前,郑海鸥的公司拥有标准化有机黄金玉脂梨果园600余亩,订单农户基地5000亩,大型冷库保鲜库6座,年加工包装鲜果能力5千吨,产品销往北上广等地,主要供应商超中高端水果连锁店和电商平台,以及外贸订单。去年,郑海鸥的公司和农户基地的黄金梨产值达到1.2亿元。

 为了做长产业链,提高梨的产品附加值,2019年,郑海鸥投建了具有深加工鲜梨500吨产能的梨膏加工厂。公司顺利通过SC企业食品生产许可认证,GAP认证以及有机梨膏加工认证。

梨膏厂.jpg

郑海鸥在梨膏生产车间检验产品

对于未来的规划,郑海鸥表示,公司将围绕博望黄金梨这一特色产业,大力开展精深加工,开发梨的药用价值,把南阳的道地中药材优势和梨子结合,往养生“膏滋”上发展。郑海鸥说,现在南阳的营商环境越来越好,政府提供的便企服务和惠企政策,让我们对企业发展前景充满信心。以这次全市“迎老乡 回故乡 建家乡”活动为契机,她不仅自己响应号召,新投资了河南豫麟药业公司,还招引在外的老乡回乡创业共同投资宛宝药业。“一个人的力量有限,只有更多人回家乡发展,我们的家乡才能变得更好。”郑海鸥深情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