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端寄哀思 渐成新风尚
云端寄哀思 渐成新风尚
本报记者 姜旭
4月3日上午,市民李强通过微信登录“南阳市民政云祭扫”平台,点开“在线祭扫”页面,在平和舒缓的音乐声中为亲人献花,遥寄哀思。
最近3年清明节,李强都是以线上形式祭扫的。前两年因为疫情无法回老家祭扫,今年虽然可以回去祭扫,但已经养成了网络祭扫的习惯,就没有回去。他说:“老家比较远,来回奔波特别累,要开好几个小时车,还常常堵在路上。清明节的意义在于缅怀亲人,心意比形式更加重要。我觉得去不去现场无所谓,能够尽到心意就行,云祭扫的方式挺好。”
李强通过网络祭扫,是受到同学孙先生的启发。孙先生老家在唐河县,在一家大型建筑企业工作,两年前被派到非洲管理工程建设,距离太遥远,清明无法回家祭祀,只能在线上寄托哀思。
市民政局的数据显示,通过云祭扫的形式追思亲人的市民越来越多,云祭扫已渐渐成为新风尚。2021年清明节 “南阳市民政云祭扫”平台访问量为5299次,2022年激增至26656次。截至2023年4月3日上午,“南阳市民政云祭扫”平台访问量为13040次。市民政局社会事务科工作人员分析,今年清明节该平台访问量预计可以达到18000次,比去年有所下降,但是去年访问量激增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疫情,今年能达到18000次已经相当可观,说明大量市民的云祭扫习惯保持了下来。
记者登录“南阳市民政云祭扫”平台看到,不少市民在网上祭扫亲人的同时,还进入“英烈馆”“名人堂”页面,献花缅怀革命先烈和南阳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