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百名记者走基层
本报记者深入医圣文化园项目工地一线,看工程建设激战正酣——
世界中医药文化地标正长成
全媒体记者 李萍 张琼
盛春的医圣祠有着最美的绿肥红瘦,海棠、牡丹、紫荆、绿柳、翠竹,与红墙黄瓦、崇楼高阁互为映衬,古朴中流动着生动。然而,穿过医圣祠工作区西北边的小门,一下子便从门上紫藤浪漫紫的梦幻步入了热火朝天的现实。3月29日,医圣文化园项目工地上,吊塔林立,机器轰鸣,焊花飞舞,铁锤叮当,施工建设激战正酣,偌大的文化园营建工程已进入倒计时。
穿过纪念碑亭,走过大堂行医馆,便步入了60米长、60米宽的医圣广场。它是文化园中轴线上一方开阔的广场,未来,仲景文化相关活动都会在这里举办。广场桥上,数名工人正在进行毛勒伸缩缝施工,还有工人拉着建材石板走过、工具车辆拉着建材驶过;四面绿色的安全网内,虽看不清人影,却听得见各种机器的作业声。
医圣广场两侧,是中轴线上的东西医圣廊桥。长长的廊桥内,石柱与木制顶棚营造出一种颇有意境的纵深感,工人们正在脚手架上对顶棚刮腻子。朝圣广场北侧,是医圣文化园主体场馆——国家中医药博物馆医圣馆,这座高51.2米、总建筑面积30500平方米的重量级建筑看上去宏伟气派,将是未来国内最大的中医药博物馆。
走上医圣馆二楼观景台向南看,整个医圣文化园一目了然:正南方是医圣广场,医圣广场南是结构简单但风格大气的大堂行医馆,再往南越过纪念碑亭,便是一片葱郁中的医圣祠。医圣广场两侧,是工整的东西两条医圣廊桥,西边廊桥外,是自西而东南的温凉河,还有正在进行内部精装修的仲景书院。值得一提的是,在文化园设计中,温凉河河道从朝圣广场下方穿过,在东侧医圣廊桥外向南流去。于是,医圣文化园内,有了两条河流并行的景观水系,分别是温凉河以及东侧的汉城河,两河分别向南流至医圣祠东边交汇。两河并行的一段路上,自北向南有中医药科普馆、中医药体验馆、中医抗疫馆、中药标本馆。其中,科普馆与体验馆横跨汉城河,以人形桥连接。“目前文化园土建工作已全部完成,外部装饰装修完成40%,内饰墙面粉刷全部完成。”医圣文化园项目工程管理部主任陈少斌介绍说。
根据规划,总面积约689亩的医圣祠文化园以“汉风汉韵”为基调,以全球中医圣地,世界中医之窗,世界中医药文化地标为定位,凸显医圣祠的唯一性和在中华文明谱系中的坐标价值。已建成的医圣馆、仲景书院、中医药科普馆、中医药体验馆、中医抗疫馆、中药标本馆等主体建筑雄伟壮观,与医圣祠形成了完整的医圣文化传承脉络。“医圣文化园是我市‘三区一中心一高地’战略定位中‘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中心’的重要载体和支撑,一期文化传承区是321亩,相当于30个足球场,有7万多平方米博物馆面积,未来这里将是国内惟一一座泛博物馆建筑群落,从建筑屋房到场馆阵列展览到地面药用植物全部体现中医药文化主题。”张仲景博物馆馆长刘海燕说,在下一步规划中,医圣文化园将结合国家中医药服务基地建设,在中医药的服务出口、康养、文旅、文化传承、中医药及仲景经方的培训教育等各方面全面开花,力争为南阳中医药事业、为中医药强省强市战略作出最大贡献,“为确保医圣文化园项目早日建成,自春节以来,各参建部门紧盯时间节点,倒排工期,挂图作战,两班作业加速施工建设,攻坚克难、大干快干,目前项目建设全力提速,可以说是一天一个样儿,天天有进展!”
穿行在建设中的文化园里,建筑、河流、长廊、医圣山、小蓬莱景观、亲水步道,以及河道旁已栽种的一株株山樱、枇杷、朴树、乌桕等,无不让人对文化园未来充满了信心和向往。一祠,一园,展现仲景文化的神与韵,守护仲景文化的根与魂,在中医药瑰宝的持续根深叶茂中,激扬着文化自信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