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日报社与新华城市广场联合开展风筝非遗文化展—— 约“绘”风筝 放飞童年
作者:  周普

微信图片_20230329162129.jpg

全媒体记者 古城 文/图

春光美,纸鸢飞。3月25日,南阳日报社与新华城市广场联合开展首届风筝非遗文化展,400余名小记者欢聚一堂,学习风筝的起源和历史,拿起彩笔绘画风筝,放飞童年梦想。

“风筝,北方谓鸢,南方称为鹞,起源于中国,历史悠久,其制作技艺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风筝有着特殊的寓意,人们常常通过风筝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憧憬。”活动现场,省风筝协会副主席、市老干部风筝协会主席、传统风筝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闫永俊,向小记者讲解风筝的起源、发展历程和文化内涵。小记者认真聆听,在采访本上一一记下。“老师,以前的风筝做法和我们现在的做法一样吗?”“老师,以前的风筝是不是很简单?”小记者开动脑筋不停提问,闫永俊一一耐心解答。

新华城市广场专门展览了近百种风筝让小记者观赏,行走于色彩缤纷、花样百变的风筝中,小记者兴奋不已连连感叹“太漂亮了。”“看,这是花朵风筝。”“这个风筝多像真的,是只蝴蝶。快看,这儿还有一条鱼。”“真美呀,我都看不够了。”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在风筝中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学习色彩的跳跃和搭配。

“绘画风筝现在开始。”理论解讲完之后,动手实践环节开始,一声令下,小记者拿着早早摆放在面前的空白风筝和水彩笔,迫不及待地画起来。他们发挥想象,动手绘制属于自己的风筝,用颜色点缀创意,用图案装点天空。每个小记者都按照自己的想法来绘制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风筝。一名小记者在风筝上画了高楼和树林、太阳和白云,中间写着“祝妈妈快乐”。他们伏案时而思索,时而动笔,有的画了大海和轮船,有的画了花朵,还有的画了自己喜欢的动画片主角。

完成作品后,小记者兴高采烈地拿着自己专属的风筝爱不释手。“我一定要和爸爸一起,把它高高放起。”“我今天下午就去放风筝,我的是最好看的。”“你画的色彩比我的明亮,我的有些暗了。”“你的也不错呀,构图挺好。”小记者你一言我一语相互交流学习。

春姿绽放,“筝”舞飞扬。在欢快的活动中,小记者沉浸式体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接受美育教育,在娱乐中陶冶了情操,提升了审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