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景”品牌熠熠生辉
全媒体记者任华裔 通讯员胡永俊
跻身中国驰名商标,入选“全国首批300个重点保护品牌”,我市第一个被省商务厅认定为“河南老字号”,被授予首批“南阳老字号”,以超过100亿元的品牌价值,被评定为中国品牌500强……仲景宛西制药自2001年启用“仲景”商标以来,保障药材品质,高新技术赋能,文化传承创新,成为公司通往世界的闪亮“名片”。
源头保证质量(小标)
3月28日,在西峡县寨根乡方庄村的仲景宛西制药山茱萸药材基地,2000亩山茱萸竞相绽放。在金色的花海里,技术人员张留新正详细讲解病虫害防治、春季施肥等技术要点,并现场一对一开出“良方”,藏药于技,提升药农的种植水平。
药材好,药才好。公司按照GAP(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要求,建立起自己的药材生产基地,实行药材生产产业化经营和规范化管理。方庄村山茱萸药材基地为全国首家通过GAP认证,已建成25年,年产山茱萸100吨。像这样的基地,公司还在西峡县的5个乡镇建立了20万亩,以“公司+基地+农户”的管理模式,与药农签订30年不变的收购合同,将中药生产的第一车间建在田间地头,全程跟踪药材生产过程,从根源上保证了药材质量。
“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和农民实现了双赢!”仲景宛西制药党委副书记、常务副总经理李明黎告诉记者,公司设立的中药材种植基地每年至少给每户带来五六千元的收入,西峡县目前有20多万农民靠种植中药材增收。
通过基地建设,公司也成为受益者,不仅有了稳定的原材料来源,药品品质也有了保障。目前,在被称为“天然药库”的南阳,规范化种植的中药材面积达200万亩,年产值达30亿元,约占全市农业总产值的5%。以宛药为龙头的中医药加工企业年产值近20亿元,主导产品“仲景”牌六味地黄丸连续多年居全国同类产品销量前列。
道地药材保护与规范化种植示范基地,优质道地中药材十佳规范化种植基地,河南十大中药材种植基地……一系列荣誉的背后,是公司对品质近似严苛的孜孜追求。
科技提升品质(小标)
在公司的中药配方颗粒车间,这里没有人头攒动、紧张忙碌的生产场面,只有车间副主任、技术员景廷杰通过智能控制中心的电脑,仔细观察记录屏幕上跳动的技术参数。
“车间科技含量极高,屏幕的实时监控数据来自3000多个监测点位,对原料投料、煎煮、过滤、浓缩、干燥等环节,实现远程全自动化控制。”景廷杰介绍说。
负责科技研发的仲景宛西制药副总经理高松如数家珍:第一个成功把微波干燥技术应用于浓缩丸剂型的生产、第一个采用水丸机制法进行完整制粒、第一个实现了浓缩丸剂型的连线生产、第一个完成了浓缩丸全线包装的自动化,研发生产的天智颗粒填补了我国中药治疗痴呆症的空白......仲景宛西制药致力于科技创新,让公司在中药生产领域创造了多项“全国第一”。
公司设立了国家张仲景经方药重点研究室、河南省中药现代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成国家企业技术中心、河南省高新技术企业,承担国家重大新药创制项目、中药科技项目11项,拥有54项发明专利、8个国家级新药,太子金、天智颗粒、月月舒三大产品拥有自主产权。
夯实科研基础,严把产品质量,驱动产品高品质,一大批“仲景”牌名优特新中成药产品不断走向市场,满足消费需求,享誉国内外。
文化传承发展(小标)
日前,古装医史电视剧《医圣》在河南、湖北等卫视台黄金时段热播,再次将亿万观众的目光聚焦到中国千年医药文化之中。
该剧由深圳大宅门影业和仲景宛西制药联合摄制,生动讲述了医圣张仲景寻医问道、济世救人的光辉一生。播出后,迅速激起了很多年轻人喜欢、信任、研究、使用中医药的热情,对中医药文化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多年来,公司不遗余力地守护传承中医药文化。先后投入10多亿元,修建中华医圣苑、仲景百草园、仲景小镇、仲景健康公园等基础文化设施,举办祭拜医圣诞辰仪式,参与协办张仲景医药科技文化节,承办和组织仲景学术活动,开展健康大讲堂,启动“三分钟讲透经典”“仲景健康节”等项目,通过社区、传统媒体和抖音、微博、小红书等网络平台推介,让仲景文化得以新生,仲景品牌深入人心。企业也乘势而上,打造了集工业、农业、商业、医院、养生、食品、卫材为一体的仲景大健康产业链,产品、产业遍布全国、走向世界。
砥砺深耕结硕果,奋楫扬帆启新程。面向未来,仲景宛西制药董事长、总经理孙锋坚定地说,公司要和战略合作伙伴一起,努力成为中医药文化宣传、自信、复兴的参与者、推动者,把“仲景”金字招牌打造得更加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