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原集团:助力南阳打造千亿级产业链
本报记者任华裔
牧原内乡肉食产业综合体作为全球首个集饲料加工、生猪养殖、屠宰和肉食品加工为一体的全产业链模式肉食产业综合体,位于内乡县。这里由21栋“6层小高层”组成,里面一头头猪定时进食、悠闲休息;给猪当“保姆”的巡检机器人,实时传送着温度、湿度、风机转速、异常声音等指标,后方平台通过云监控、大数据分析和自动化设备运行,实现生猪养殖的智慧管理。
与此同时,该县牧原食品城的屠宰加工车间,数十名工人在自动化屠宰流水线上忙碌着。他们各司其职、手法娴熟,正有序地将生猪分割、包装、装车、运送出厂。
2022年,牧原集团生猪出栏6120.1万头,同比增长52.0%,成为全球最大的生猪出栏企业。
牧原集团创建于1992年,30年来在传统产业中狂奔:从22头仔猪的个体户到现代化国际企业,从扎根内乡到遍布全国,从穿越一轮轮猪周期到战胜非洲猪瘟,从打通每一项猪病技术路径到生产指标每一项的提升,发展形成了集饲料加工、生猪育种、生猪养殖、屠宰加工为一体的猪肉产业链,主要产品有商品猪、种猪、仔猪和猪肉。
30年来,在创新科技、互联网思维的加持下,牧原集团大胆创新,蹚出了一条智慧养殖突围新路。秦英林带领牧原团队首先从饲养着手,于1992年开始进行低蛋白日粮初试,用合成氨基酸替代部分豆粕。2021年,豆粕用量占比为6.9%,可以减少大豆进口依赖、降低养殖成本、减少氮排放,一举多得。
从育种突破。1999年,致力生猪育种的“种子计划”,采用种猪性能测定、性能选育、选配等技术手段,致力于培育更适合中国环境的种猪品种。至目前,已拥有2300多名专业育种人员,繁育出规模居行业前列的核心种猪群,为中国生猪育种开创了可资借鉴的发展路径。
从环保争先。改变传统的畜禽粪污处理方式,探索出固液分离、厌氧发酵还田模式,开启了环保养猪新篇章,其环保工艺成为生态环境部推行的标杆模式之一。
从布局破题。2019年,牧原集团响应国家改“运猪”到“运肉”的政策导向,率先在我市产能集中区域布局屠宰产业。目前,已在南阳建成了牧原内乡肉食产业综合体,是牧原集团打造全产业聚集的智能化生猪产业园,实现规模化养殖、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着力构建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2020年以来,内乡县已招引牧原供应链3887家企业登记注册,实现税收近7亿元。
从产业发轫。聚焦牧原生猪产业优势,抢抓机遇,助力我市打造千亿级产业园区。围绕牧原上中下游产业链,开展全链条招商引资,打造农牧装备千亿级产业园区;围绕牧原猪场屋顶资源,加快建设内乡县玻璃制品、光伏组件、储能等产业链,打造新能源千亿级产业园区;围绕猪小肠、猪毛、猪胰脏等屠宰副产品,打造生命健康千亿级产业园区;以牧原生猪养殖饲料蛋白的需求为起点,持续探索空气合成淀粉、菌体蛋白等新型饲料,打造生物合成千亿级产业园区。
企业存在的终极价值是服务社会,推进社会进步。“十三五”期间,牧原集团将企业发展融入国家脱贫攻坚战略,探索实施“5+”资产收益扶贫模式,复制推广至全国15省62县,帮扶贫困户14万户39万人实现脱贫。同时,还充分发挥企业的产业带动优势,引领行业创新升级。
繁花似锦结硕果。如今,牧原集团不仅是全球最大的生猪养殖企业,集团总资产2000亿元,拥有子公司300余家、员工15万人,旗下牧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于2014年上市,养猪业务遍及全国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03个市217个县(区),还荣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全国五一劳动奖状”“中国企业500强”“全国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示范企业”等多项荣誉。下一步,牧原集团将继续加大技术创新研发力度,推进行业高质量发展,助推中国从养猪大国到养猪强国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