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观念能力作风提升年”大型系列评论(二)
淬炼成钢
好风凭借力,扬帆正当时。
“建强副中心,奔向新辉煌”,全新的历史使命,为全市党员干部大有作为提供了广阔空间;“保8争9”,誓夺开门红,全新的冲刺目标,更为全市党员干部争先创优提供了行动指南。
形势逼人、事业催人。开哨一季度,起步即冲刺!再没有比这更催人奋进的号角!
拼经济、拼发展,我们没有退路,惟有奋力往前冲!
拼,是责任,拼是担当;拼的背后是本事,是能力,更是才华!只有拼,才能像破土而出的嫩芽,迎来春风,沐浴阳光,苍然如盖。
前有标兵,后有追兵。南阳改革发展任务之艰巨之繁重,容不得懈怠,我们必须拿出勇争一流的志气、改革创新的锐气和一抓到底的硬气,不断提升“敢为、敢闯、敢干、敢首创”的能力,以极限思维、做极限努力、尽极限责任,全力以赴拼经济拼发展,不断创造南阳发展新奇迹。
(一)
历史的画卷在奋勇前进中舒展,时代的华章在砥砺前行中续写。
放眼国内城市,处处是咄咄逼人的发展之势、日新月异的发展之变,再审视南阳,肩负“副中心”建设的发展之责,却面临作风沉疴等发展之堵,别人发展一日千里,我们岂能裹足不前!
绳短不能汲深井,浅水难以负大舟。南阳要在全国百强城市中不断争先进位,单凭一腔豪情去苦干蛮干,显然不行,广大党员干部在干事创业上得有几把刷子才行。
没有金刚钻,难揽瓷器活。地方想发展,干部能力是关键。去年我市开创干部教育培训新形式,搭建能力提升新平台,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和市直单位主要负责同志上台授课,打响了“三讲一争”大讲堂这一“金字招牌”;我市选派重要职能部门和县市区处级年轻干部到杭州、芜湖等市跟班学习,让他们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成长,不断提高综合能力,把“学习经验”转化为“南阳实践”,转化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实际行动。
一系列举措,目的只有一个:提升全市党员干部能力。
短短一年,全市上下对标省委“观念能力作风建设年”活动要求,在观念能力作风建设上取得了一定成效,“政治力强、观念先进、行动迅速、善作善成、勇争第一、廉政为民”的行为准则深入人心,干事创业氛围日益浓厚,推动去年全市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速持续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总体进入第一方阵。
自己一比,值得自豪,但与先进一比,坐卧难安。
差距在哪里?制约南阳发展的关键因素又是什么?
——“我们干部的观念还不够先进,思想还不够解放,能力本领还有明显差距,作风不硬,效率不高、服务意识淡薄!”市委书记朱是西在全市“观念能力作风提升年”活动动员会上的话可谓一语中的,直击发展痛点,发人深省。
没有能力,难堪大任。历史的经验反得得以验证。
——《晋书》记载,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王徽之,曾在车骑将军桓冲手下担任骑曹参军。一次外出巡视,桓冲问王徽之管理哪个部门、有多少马匹等,他竟答非所问,全然不知。
现实中,类似“骑曹不记马”的现象,并不少见。
——在我市,仍有不少干部还在用老思维、老办法抓工作,能力不足、特别是驾驭现代经济能力不足的问题十分突出:
对新知识、新应用、新趋势缺乏学习,对于如何运用新技术解决新问题,既缺乏相应理念,也提不出有效办法;
还有的满足于当“二传手”,只传达不落实,甚而把经念歪了。凡此种种,都警示我们,面对日新月异的发展形势,必须毫不停歇地增强能力、磨砺本领。
(二)
能力高下决定事业兴衰。
管理学中有个“斜坡球体定律”,意思是说,一个人或组织如同斜坡上的球体,如果没有止动力,就会下滑。这个定律告诉我们,守成者没有出路,奋进者才有未来。
持续补足能力上的短板、本领上的不足,像海绵吸水一样不断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一个人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从容应对新挑战,肩负起时代重任。
党员干部提升能力,最根本的是提升政治能力。政治能力不强,遇到重大政治考验和急难险重问题就会缺少“根”和“魂”,表现在行动上往往是不愿去拼、不会去闯、不想作为,就如在沙滩上建高楼,风一吹就倒。
政治能力是干部的第一位能力。在岁月的淘洗中,广大党员干部要坚定理想信念,坚守“革命理想高于天”的政治信仰,练就“拨开云雾见天日”的政治眼力,保持“不畏浮云遮望眼”的政治清醒。
在工作中,要始终把政治要求贯穿全过程各方面,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做到谋事有政治高度、干事重政治影响、成事讲政治效果,自觉把总书记关心的事、强调的事,党中央和省委部署的事、交办的事,创造性、系统性、高效化、具体化、高质量地在南阳大地条条落实、件件落地、事事见效,真正做到“虔诚而执着、至信而深厚”,让“四个意识”“四个自信”“两个维护”融入血液、浸入骨髓,做理想信念的“坚定者”。惟如此,方能淬炼过硬本领,从而提高运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能力。
(三)
能力是金刚钻,是干事成事的利器。
如何练一身硬功夫、真本事,乃是当务之急。对全市党员干部而言,最紧要的就是提升驾驭发展能力。党的二十大再次强调,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对全市党员干部来讲,提升做好现代经济、驾驭高质量发展的能力至关重要,也最为紧迫。
当然,能力不会与生俱来、从天而降,也不会一蹴而就,而要在持之以恒的知识更新、实践锻炼中炼就。只有在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过程中得到历练、不断提升。
党员干部要提升能力,就要拿“入山问樵,入水问渔”的求知精神,起而行之,把学习作为一种政治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干啥学啥、缺啥补啥,不断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从而练就过硬本领,用“硬肩膀”挑起重担子。
古往今来,过人的智慧、精准的判断、高超的筹谋,都来自“无一时而不学,无一事而不学”的勤奋积累,来自于筚路蓝缕的艰辛探索、奋力开拓中不断的总结与学习。
被誉为“最牛风投城市”的合肥,为了能与企业在一个频道对话,从市领导到普通招商人员,都深入学习研究产业投融资政策、行业发展报告、上市企业招股等,一个基层招商员都具备全产业链知识,最终打造了一支懂产业、通政策、熟悉市场、擅长谈判、精于资本运作的“政府投行队伍”。
能力不是空谈出来的,必须在火热实践中摔打锤炼。离开实践,提升能力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身处变革发展的新时代,提升能力,没有捷径可走,只有深入基层,勤于学习,敢于直面新问题新挑战,挑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接最烫手山芋,在急难险重一线增长才干,在实践中持续提升能力,激发“敢为、敢闯、敢干、敢首创”活力,真正做到脑中有思路、眼里有问题、手上有招数、脚下有路子。
要针对性“补”、走出去“学”。坚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从思维方式、知识结构、工作模式等方面进行锻造重塑,不断增强研究政策、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城市管理、运用金融、服务企业等方面的能力。
要坚持知行合一、学用结合。建立长周期、全覆盖、分众化的教育培训制度,定期开展专业培训,办好“三讲一争”大讲堂,分批选派干部到发达地区跟班学习、挂职锻炼,大力推动各级干部、尤其是“走不开”的干部开眼界、受历练、提水平。同时,发挥好企业家学院、企业服务中心作用,带领企业家多走出去对标学习、开拓视野,促进创新创业。
要分层分领域建立岗位比拼擂台赛制度,着力营造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在农村,聚焦推进乡村振兴、深化基层治理,抓实“五星”支部创建;在城市,聚焦推进社区治理、有效服务群众,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开展志愿服务;在窗口服务单位,聚焦提升服务效能、优化营商环境,开展承诺践诺、岗位争星等活动;在企业,聚焦推动技术创新、助力企业发展,开展技术比武等活动。让先进者竞相出彩、落后者红脸出汗,充分激发干事创业热情。
(四)
问题是改革的导向,难题是能力的砺石。
一事当前,是盲目自信、不懂装懂,还是直面问题、破解难题;是一筹莫展、等待观望,还是勇于实践、积极探索,怎样选择,既是一种主观态度,更展现实际工作能力。
当前,在我市观念能力作风建设中,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些党员干部满足于一知半解、浅尝辄止,能力不足还不恐慌;不敢刀刃向内、自揭“家丑”,解决问题蜻蜓点水、敷衍塞责;服务意识淡薄、效率低下,企业不满意、群众怨气大;还有的不担当、不愿为、不敢为、不敢闯,导致惠企惠民政策“棚架”等,这是我市片区开发、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等工作,总是不能取得大突破的重要原因。
营商环境、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一项项重点工作,摆在面前,全市广大党员干部一定要有不服输的精神、善钻研的劲头、勇担当的意识,敢于在困难面前逞英雄、显身手。
实践是工作的源头活水,群众是推动发展的力量之源。越是困难叠加、阻力重重时,越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身处基层一线,工作落实难点是什么、阻力在哪里,群众的体会最准确;高质量发展的对策是什么,出路在哪里,群众的探索最鲜活。只有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才能把群众中蕴藏的无穷智慧和力量集中起来、激发出来,从而凝聚起攻坚克难、推动发展的强大合力。
千难万难,只要重视就不难;大路小路,只有行动才有出路。扎扎实实强本领,兢兢业业干实事,紧盯营商环境、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等“硬骨头”,拿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闯劲,在解决问题中打开工作新局面,方能在攻坚克难中提升自我,在善作善成中开拓进取。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使命担当。南阳正迎来建设现代化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关键期,广大党员干部的能力是否跟得上时代步伐,是否跟得上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事关南阳高质高效跨越发展的全局。
全市上下惟有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意识和夙夜在公的责任意识,在建强副中心的历史征程中,练就担责担难的宽肩膀、锻造“敢为、敢闯、敢干、敢首创”的真本领、增强善作善成的硬实力,肩负起党和人民赋予的时代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