淅川:“三抓三促”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作者:  全媒体记者 康帆 卢晋荥

淅川:“三抓三促”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本报讯(全媒体记者 康帆 卢晋荥)大关帝村的“红黑榜”“红白理事会”、贾沟村成功人士捐建的大理石门楼牌、杨营村挂满本村优秀学子照片的“英才巷”……3月14日,在淅川县“一旗双星”上集镇现场观摩会上,行走在上集镇各村庄巷道,一户一品、一院一景、一村一文化一特色,文明宜居、昂扬向上的“精气神儿”,令与会人员赞不绝口、流连忘返。

“我们把文明宜居红旗与生态宜居星、文明幸福星一体联动,以村庄美、庭院美、心灵美‘三个美’为抓手,坚持全面创建、村村创建,积极探索具有淅川特色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振兴之路。”淅川县委书记周大鹏说。

抓建设促宜居。该县积极站位南水北调水质保护大局,与水质保护相结合,持续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打造天蓝地绿新家园。建成农村小型污水处理设施175个,发挥好各村护水员、保洁员等人员的“千里眼”作用,使农村污水治理常态化保持运行。因地制宜、科学引导,实施厕所革命, 2022年,新改厕近5000户。结合“六清”“六治”行动,创新开展清“四堆”、建“四园”行动,设立“环境整治日”,集中行动与日常保持相结合,让农村长久净起来、绿起来、美起来。在村庄规划设计中,因村制宜,多角度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移民精神,留住美丽乡愁。

抓教化促文明。为了让更多人参与乡村建设,淅川县在各个村成立“五星”支部争创理事会,理事会成员由村民代表选举产生,村里一切事务,理事会拿意见,有效激发了群众的内生动力。探索出“公共设施集体投、群众改造适当补”等模式,提出“社会捐、群众筹、政府补”思路,鼓励“五老”献言献策、发挥余热,发动乡贤、在外成功人士募捐资金投入所在村庄“生态宜居星”创建。同时,把文明实践活动与节日相结合,与各种文明评选活动、“五星文明户”评选相结合,经常性评选各类先进人物,形成人人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良好氛围。

抓管理促长效。为确保全部村都行动、全部星旗都争创、全时段都进行,淅川县高标准成立活动领导小组,构建起县乡村三级同频共振、同向发力的创建工作格局。同时强化督导奖惩,实施动态管理,周周有督导、月月有考评、季季有观摩、年年有表彰,将工作开展情况与提高村(社区)干部绩效报酬、政治待遇挂钩,与支持村级发展等挂钩。对督查发现的问题,列出问题清单进行交办,适时开展“回头看”,加压紧逼,确保工作高质量高效率推进。

群众动起来,村庄美起来,如今在淅川,一大批“村庄美、庭院美、心灵美”的文明宜居村落先后涌现, 63个市级以上文明村镇相继建成,各类先进人物不断涌现,一幅村庄美、乡风好、管理优的 “富春山居图”正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