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是人体的“发动机”,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用惊心动魄来形容心脏手术一点也不为过,在市中心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以下简称心外科),“刀尖在心脏上起舞”每天都在上演,考验医生技术的同时,也为患者带来生的希望。
在心脏上做手术,风险高、难度大,市中心医院心外科敢于探索,勇于挑战,经过不断努力,人才队伍日益壮大,技术水平稳步提升,学科影响扶摇直上,不仅填补了区域专业技术多项空白,让一个个心脏病患者重获“心”生,用实际行动书写着大医精诚与医者仁心。
敢立潮头 奋楫争先
一张张心电图,波动着生命的力量,每一颗心脏的健康跳动就是心血管内科医师的使命。
2月18日上午9点,在市中心医院心外科手术室,一场惊心动魄、争分夺秒的“生命保卫战”——全胸腹主动脉置换手术正在紧张有序进行着。经过近10个小时的奋战,在手术室和诊疗团队的通力协作下,手术于下午6点顺利完成。
全胸腹主动脉置换术手术被誉为心脏大血管外科领域的“金字塔尖手术”,目前国内能独立开展这项手术的医院屈指可数。市中心医院心外科屡次勇破“禁区”,创生命的奇迹,标志着该院心外科技术水平又迈上一个新台阶,为我市及周边地区疑难重症患者带来更多福祉。
眼下,市中心医院心外科技术上由成熟走向特色,该科在拯救患者心脏的路上不懈努力,技术上由成熟走向特色,特别是先心病、主动脉夹层的微创治疗及不停跳冠脉搭桥手术、各类瓣膜成形手术等特色技术优势突出;在重症心外科手术方面手术成功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省内领先。
“20年来,心外科不仅在规模上得到了扩大,在众多医疗技术上,也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强的发展。”回忆起市中心医院心外科的发展历程,副院长杨侃感慨道。
2003年,时年34岁的杨侃接到一项重要任务,成立南阳市综合医院中较早设立的心血管专科。医院为他配备5名年轻的外科医生。就这样,6名医生、几张床组成了心外科。
作为一个学科带头人,杨侃深知自己身上的担子有多重。科室建立之初,杨侃将团队成员分别送往北京阜外医院、广东心研所等全国各大顶尖医院学习,目的在于考察借鉴优秀科室的先进经验,再根据实际情况应用到本科室。杨侃还毫无保留地将精湛医术传授给团队的年轻大夫们。
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经过反复实验实践,心外科终于对外接收病人。
2003年3月,心外科接收了首例心脏双瓣置换病人,手术在专家参与指导下圆满完成。科室运行之初,杨侃带领团队连轴转,几场手术下来,杨侃瘦了近10斤。为了总结临床经验,杨侃要求团队成员抄写病例,反复研究案例。在手术设备缺乏的情况下,这个团队为了节约成本,还想办法亲手制作替代品。
“心外科从一个几张床位的小病区,发展成为如今的心脏诊疗中心,成绩斐然,这是团队艰苦奋斗、不言放弃的结果。”心外科主任韩冬说。
心外科在不断发展,杨侃和他的团队医术也越来越精进,国内正在开展的大手术,市中心医院心外科团队都可以完成,并且有很多手术都是全市首例:
2004年,独立开展先心病外科手术及经皮、外科封堵技术;2005年,独立开展主动脉夹层腔内介入手术;2008年,独立开展A型夹层孙氏手术;2010年,独立开展二尖瓣成形术;2018年,独立开展Morrow手术及瓣膜病合并房颤的外科改良迷宫IV手术;2019年,独立开展超声引导下微创先心封堵术、PFO封堵术;2020年,独立开展重症心肺疾病ECMO辅助治疗;2021年,独立开展主动脉瓣疾病介入治疗,率先在南阳市独立开展TAVI手术,技术水平和质量上达到省内领先,国内一流水平……
历经20年的发展,市中心医院心外科已成为豫西南心脏大血管外科中心,学科技术水平、业务量、影响力在豫西南地市级医院领先。年门诊量约2500人次,年收治患者900余人,总手术量700余例,整体实力省内先进,地市级医院领先。
团队建设 蒸蒸日上
心外科手术与其他外科手术相比难度大,一台较复杂的手术往往持续5-10个小时,手术刀下的”战场“只在毫厘之间,术中会对手术患者的血流循环状态进行改变,这个过程需要手术室、麻醉医生、体外循环医生、器械护士、手术医生的密切配合,术后还需要重症监护室医护人员的严密照护。
为此,杨侃首创“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培育专科人才,把心脏大血管外科科室、ICU和手术室统一管理。同时,整个病区设置为“两区三通道”,确保病人出现问题能快速处置。“团队成员之间相互了解,配合默契。”这种管理模式有利于团队成员深入了解患者病情细节,快速抢救患者,提高手术成功率。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作为医院的拳头学科之一,心外科已经打造出了一支具有高素质、高度责任感和凝聚力的医护团队。科室现有医护人员52名,其中高级职称9名,中级职称3名,医学硕士10名,编制床位达到30余张。科室设门诊、病房、独立百级层流手术室、独立层流术后监护室等工作单元。配备了索林体外循环机、索林ECMO(体外膜肺氧合)机等精良的医疗设备。科学的管理理念和勇于担当、敢于创新的实践,促使科室快速前进。
“作为心外科医生,必须及时掌握前沿技术和最新成果。”翻开杨侃的手抄本,只见密密麻麻地记录着各种病例。杨侃说,他经常走出去学习和研修,把最新的知识带回来。他的学习精神感染着整个团队。
患者下了手术台,护士24小时守在患者床旁,心脏外科对任何患者都不敢有半点马虎。心外科护士长夏海娜介绍,护理团队不仅具备监护及急救技能,还具备对病情敏锐的观察力、较强的预判能力和分析能力,熟练应用各种有创及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及体外膜式氧合等机械辅助循环技术、多种模式血液净化技术、肠内及肠外营养支持技术等。
对于医护人员来讲,只有不断更新自身知识库,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才能有效地将患者病情掌握在可控范围内,保障其健康安全。在心外科,学习是每位医护人员每天的必修内容,无论是伏案看书还是网上交流,抑或是手术操作的练习,团队时刻处于学习进取状态。
为更好地推动团队发展,心外科不断委派医护人员到北京阜外医院、北京安贞医院、广东心研所等全国各大顶尖医院及美国,英国,意大利等大心脏中心进修学习,将最新诊治理念结合我科实际情况融入团队建设中。为了提高南阳医护人员对心血管疾病变化的理解与重视,心脏外科每年举行心血管病专科交流论坛,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授课讲学、答疑解惑,提高整个豫西南地区心血管外科治疗及处理水平。
随着科室的发展,麻醉、体外循环、重症监护一大批优秀青年医护也逐渐成长起来。心外科不断细化亚专业,成立成人心脏外科团队、小儿心脏外科团队、微创心脏外科团队、ECMO生命支持团队、重症心脏监护团队,为百姓提供精细化、人性化服务。
医患情深 心心相印
心外科医生的日常,如同刀尖在心脏上起舞,风险与挑战并存,责任与压力共勉。市中心医院心外科医生团队用实际行动践行这份担当,他们将工作干成了事业。
年过半百的杨侃把全部精力均奉献到事业上,没有节假日,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是经常的事情。他认为“工作着是快乐的”。每天他都在和时间赛跑,和死神赛跑。“我一出门就往医院走,手机24小时开机,就是担心病人术后有突发情况。”不仅如此,杨侃对科室里的每一个人都是这样严格要求的。“病人有情况,我们必须得全部到位。”
即便是在这样高压的工作环境下,心外科团队从未有一个人喊苦喊累,大家都形成了这样的默契,一旦有病人发生紧急情况,只需一个电话,最短时间全员到位。
心外科开展的手术中,大多都是危重患者,手术的难度和风险性都很高,手术后病情也是瞬息万变,如果不能及时处置,很可能危及生命。为了能够随叫随到,医护人员一连几天守护患者、吃住在科室,或常常是深夜从家里赶来抢救……而这一点,心外科医生王登峰深有感触:“患者手术后,我们科室要求医生24小时守护患者,陪患者度过术后危险期,随时处置突发情况,所以我们经常是连续多日不能回家,也正是因为我们的坚守,才有了患者的平安。”
在心外科发展的20年里,心外科团队齐心协力共同协作,经过他们的救治后继续跳动的心脏不胜枚举:为了赢得时间,病人刚刚上了急救床,飞身上去给病人做心脏按压;只要一个病人出现了问题,心外科全体医护人员都会全力以赴抢救病人;孕后期坚守岗位给病患吸痰;疫情期间被调往一线的医护人员,心外科的护士专业素质令同行赞赏……
“心外科的工作性质,突出的就是急、快。”在心外科工作了20年的护士杨欧说,心外科的护士们一换上护士服、穿上平底鞋,瞬间走路带风。
说起患者,杨欧如数家珍:年仅3个月的先心病小病患,在家人都已经放弃的情况下,心外科医护团队没有放弃,硬是从死神抢了回来,出院后孩子的家人经常把孩子玩耍的照片发给医护人员看;邓州赵姓患者在这里完成率我市首例全胸腹主动脉置换术,如今过上了正常生活的他,不时来心脏外科看望医护人员;80多岁老先生在这里搭桥手术,他感叹:心外科让患者有一种说不出的安全感。“患者是把自己的‘心’交给你了,作为医者,也必须要用自己的心去认真对待。”
“心好,一切都好。”市中心医院心外科用一个不平凡的20年答卷作为重“心”出发的起点。“我们团队从开展先心病手术到搭桥、瓣膜、主动脉夹层手术,到微创技术的开展等,技术水平领跑同行业。年轻有活力的团队成员将活到老、学到老,永葆青春活力,向上发展,持续引进高精尖技术,特别在微创治疗上下功夫,运用先进技术和设备,更好地保障百姓的生命安全。”杨侃对未来信心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