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评稿) 让志愿之花在南阳大地怒放
作者:  陈向阳

(锐评稿)

让志愿之花在南阳大地怒放

陈向阳

今年35日,是第60个学雷锋纪念日和第24个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日。

    南阳是一座有爱有温度的城市,一抹抹“志愿红”已经成为这座城市的金名片。今天的南阳,志愿服务呈燎原之势,服务内涵持续延伸,“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得到大力弘扬。目前,全市注册志愿服务团体5400多个,注册志愿者近160万人,年组织志愿服务活动超过1万场次,受益群众达100多万人次。透过一个个凡人善举、一幕幕暖心行动,谱写了人间大爱,凝聚了文明力量,诠释的是“学习雷锋、奉献他人、提升自己”的理念,见证的是文明南阳的向善向上正能量。

    志愿者是南阳城市里的一束光。因为有了光,有了正能量,爱与希望得以在城市里循环传递,温暖整个社会,并为南阳文明建设注入不竭动力。每一位志愿者都是可敬可爱的人,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和传播者。这几年,我市志愿服务的广度、深度在不断拓展,已融入到文明创建、社会治安、生态保护、扶贫济困等多个领域,“全民争当志愿者”渐成社会风尚。这是一个来之不易且让人引以为傲的成绩。让志愿之花在南阳大地竞相绽放,既要注入新力量,更要打造新平台,奋力推动志愿服务工作与中心工作相协同、与城乡发展相协调、与民生需求相一致,这样才能行稳致远。

    南阳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工作走深走实,并形成常态化、制度化,扩大志愿服务群体是很重要的考量指标之一。在巩固拓展现有团队招募方式的基础上,要紧紧依托社会组织、公益机构,借助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进一步吸引来自各个年龄阶段、各种专业背景的人参与其中,更好地引导、培育、壮大志愿者组织,既实现志愿者数量的持续扩大覆盖面,更达到“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从而促进服务质量和水平有较大提升。

    “互联网+”的蓬勃发展,可为构建志愿服务新平台赋能。一方面,利用微信小程序、手机App等构建志愿服务“孵化器”,可以更加精准对接群众需求,匹配志愿服务资源,在信息的互联互通下实现“点对点”服务,不断提高服务实效;另一方面,志愿者团队搭上网络的快车,创新推出“志愿+”服务模式,可以让更多的人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提供爱心服务,推动志愿服务的“磁场”效应不断放大。

就像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志愿者们从一日到一年、从个人到组织、从乡村到城市,在涓涓细流中诉说着南阳这座城市的精神文明。这不仅是城市流动的文明名片,还是一种凝聚力和感召力,更是南阳建设现代化省域副中心城市的“软实力”。这样的志愿服务,正在源源不断地注入这座城市,并辐射到这座城市的大街小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