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最美志愿者” 我市市民杜海龙成功获誉
学习雷锋四十载 红色逐梦向未来
本报记者 温宪 张玲 文/图
“在第60个‘学雷锋纪念日’到来之际,省里给了我‘最美志愿者’这个崇高荣誉,但我感到自己距离真正的雷锋还差得很远。下一步,我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把雷锋精神传承好发扬好,让雷锋精神走进千万家,让千万家走出更多雷锋。”昨日,2022年度河南省“最美志愿者”获得者、南阳市方城县粮食和物资储备中心志愿服务队志愿者杜海龙在接受记者采访中如是说。
据了解,此次活动由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联合省直多部门组织开展,经过严格规范的评选程序,共评选出22名2022年度河南省“最美志愿者”。发布仪式通过播放事迹短片、歌舞表演、现场颁奖等形式,大力学习宣传最美志愿者的先进事迹和崇高品德,进一步宣传榜样事迹,营造致敬先进的浓厚氛围和强大气场。
实现从军梦想 自觉做雷锋式的好战士
杜海龙,方城县粮食和物资储备中心党建办公室主任,现年58岁,共产党员,1979年参军,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忠诚于祖国,忠诚于革命事业,青春在军营中闪光,精神在奉献中升华,辉煌在拼搏中铸就。在部队服役6年,7次受嘉奖,是学习雷锋先进标兵。退役后,初心不忘,使命不改,责任不卸,精神不散,传统不丢,本色不变,步伐不停,用满腔的热血继续书写光辉的人生。
1986年退役在粮食系统工作,曾被表彰为全国及河南省“五好文明家庭”,全国爱故乡人物、河南省“科技创新优秀人物”,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市、县“道德模范”、“最美退役军人”、“优秀志愿者”、“文明使者”。新华社曾以《河南好司机杜海龙37年如一日乐施善举弘扬榜样力量》为题,在《崇尚英雄 精忠报国》栏目作了报道。中国共产党网、人民网以《老兵杜海龙40 年红色梦报国情》为题,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栏目展播。创办的家庭红色文化馆被省市县发改委、退役军人事务局、工会、妇联等行业部门辟为红色教育基地,评为南阳市优秀志愿服务项目。作为平凡英雄,名列“红色讲堂”、“好人馆(公园)”。
据了解,杜海龙的祖父杜德林是中原野战军某部大队长,解放前夕执行潜伏任务,不幸惨遭敌人杀害,其祖母被敌人剜去双眼。面对敌人的斩草除根,地下党组织及时营救,将杜家后人连夜秘密送到解放区,才幸免于难。杜海龙受家庭、学校、社会的革命传统教育,奠定了正确的人生价值观。1979年10月,杜海龙如愿以偿参军入伍,荣幸地到了曾经在豫南诞生的英雄部队70师,激发了做合格军人、雷锋式战士的自觉性,他为战友缝洗被褥,替战友写家信、站岗,把自己的探亲假让给家里有急事的战友回家。协助后勤人员种菜、养猪、养兔、帮厨做饭、杀猪腌酸菜、制作汽水。复员后,用在部队掌握制作汽水的技术,为单位职工开拓就业门路,受到省粮食厅的表彰。他制作百宝箱,为官兵理发,为宿舍火墙,检测补漏,制作风斗,为营房修修补补,组织人员到驻地做好事,开展军民共建活动。
走好奋斗之路 自觉做勇于担当的优秀职工
1986年,杜海龙从部队退役,在粮食部门工作36年,他保持军人本色,爱岗敬业,带好头,干在前,尽职尽责,护粮保粮。为了做好绿色储粮工作,减少药物防治虫粮的污染危害,杜海龙学习科学知识,牵头成立螨虫项目研究攻关组,研究储粮害虫的绿色防治。研发出仓库防漏剂、诱杀粮虫灯等国家发明专利、科技成果8项,为国家的粮安工程出了力。
2003年,杜海龙专职督导8个单位的小麦出口,昼夜跟班督导,确保小麦商检出口质量标准,完成300万公斤小麦的首次出口任务。事后,省、市、县领导赞叹,如果再晚几天装船,“非典”突发,小麦堵在码头过夏,政治、经济上的损失将无法估量。杜海龙所在单位一跃成为省、市、县的先进典型,连年被评为全省“四无粮仓”先进单位,杜海龙被评为全省优秀职工,获得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
赓续红色血脉 志愿做革命事业的传承者
杜海龙平时酷爱阅读和收集各种书籍、报刊、资料。从部队担任连队广播员开始,收集历史资料,持之以恒剪辑文章,分门别类归纳整理为《中国卷》等40个内容的专辑,丰富了官兵的军营文化生活。2013年,他婉言谢绝众多收藏家的高价收藏要求,毅然将剪辑了30多年的剪报、藏书,以及珍贵文献2800多册和800多本连环画,捐给了南阳师范学院,被学院图书馆授予“荣誉馆员”称号。
他创办家庭红色文化馆,打造爱国主义教育阵地,传承红色基因。在家中建起了100多平米的红色文化馆,先后接待了省内外参观者5万余人,传播正能量,杜海龙除了在馆内给参观者作讲解,还应邀去学校给师生们讲课,他先后在省市县巡回宣讲3次,义务帮助建起“老兵之家”等15个红色场馆,17次组织带动重走长征路,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深化普及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传承红色精神做出了突出成绩。
与此同时,杜海龙积极投身公益事业,2014年,他首先发起组织公益志愿队伍,建立“北上广”爱心传递站,关爱大山里的39名学生,照顾聋哑家庭杨跃五全家11年至今。深入乡村、社区志愿服务,奉献爱心,到学校、社区,开展“五防”安全教育,先后被10多所学校聘为学雷锋校外辅导员。倡导全国志愿者在江湖河坝,树立防护杆,方便救护溺水者,救起了许多落水人。为了传承先烈精神,实现烈士遗属对亲人魂绕梦牵的夙愿,杜海龙不顾术后腿里钢板的摩擦,拄着双拐和志愿者伙伴寻访,先后将10多名革命烈士遗骸迁葬回乡、或魂安烈士陵园。西安科技大学讲师李敏加入爱心队伍8年,不但自己扶贫济困义务奉献,还将黑龙江老家的母亲拉进了河南的志愿者队伍,参加爱心活动。李敏说“是河南省杜大哥正能量的志愿服务精神,感染了全国的志愿者,我们要永远和他走下去。”
梦想是什么?梦想就是坚持理想信念
采访中,当记者问到杜海龙有什么梦想时,杜海龙深有感触地说,他也有梦想,梦想是什么,梦想对他来说就是一种让你感到坚持就是幸福的东西。
退役30多年,杜海龙始终保持部队学雷锋、做好事、助人为乐的好作风,在开车途中,只要看到有困难需要帮助的群众,他都会帮忙顺带一程,遇到抛锚的司机都会主动帮忙修车救援。不管是在什么地方,遇上搭车的人,尤其是对学生,他会拿出共产党员证、军人退伍证,让人放心自己的义务,免费搭乘顺风车,为的是让人们接受河南老兵的关爱,进而感受大家庭的温暖,为文明社会增添亮丽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