淅川: 春来护果正当时
全媒体记者:申东
2月21日,淅川县老城镇冢子坪村,晨光熹微,天色微明,伴着几声隐隐约约的鸡鸣,陈丰花特意起了个早,今天,自家种的杏李该拉枝了。
“这杏李拉好枝了,来年果子才能长得好,现在我们一家都指望这‘金果子’,可得上心。”陈丰花说道。冒着清晨的寒气,陈丰花和村民们都在自己的杏李地里干得火热,绑带、系结一整套拉枝方法行云流水。
本是建档立卡贫困户的陈丰花,一家4口人的生活,原来全靠丈夫一人外出务工支撑,日子艰辛难熬。2016年,在村合作社的带动下,陈丰花种了3亩多的杏李,去年进入盛果期,净收入2万多元。
“谁能想到咱这曾经荒山成片、人均八分地的穷山村,现在日子这么好。”想想过去的苦日子,算算今年的好收成,陈丰花笑得一脸灿烂。
地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核心水源地,老城镇21个行政村村村环库、户户临江,既要保护水质,防治传统种植造成的农业面源污染,又要保障发展,带领广大乡亲致富增收,怎么办?
“唯有把2万多亩的杏李产业做强做大,农民增收才有底气。”老城镇党委书记刘永亮说道。同是3年树龄,管得好的亩效益好几千,管得差的不足千元。收成低了,果农的种植热情就不高,有的甚至宁愿抛荒……如何让杏李卖好价,让农民多挣钱,杏李产业的提质增效无疑是个好出路。
“2020年,在政府的引导下,我们依托合作社开始品种改良升级。”冢子坪村党支部书记罗振强说道。通过“合作社+农户”模式,合作社投资苗木、农资和技术,群众提供土地、人工,公司兜底回收,乡亲们积极改种蜂糖李、五月脆等优良杏李。
“过去,杏李品种、质量良莠不齐,一年果子虽说收不少,钱却没落到几分。”罗振强感慨道。“现在情况大不一样,县里开展的‘星旗同创’活动,每争旗一面重奖百万,激发了群众干事创业的澎湃热情,政府与合作社还服务给力,提供从管护到收购的一条龙服务,大家伙劲头十足。”
去年,杏李迎来了大丰收,改种的蜂糖李在3天时间里就销售了30多万斤、270多万元。
“产业提质,提升的除了经济效益,更为乡亲们添了致富增收的‘底气’。”老城镇镇长李红印介绍道。如今,各村的杏李园被打造成了果树管理培训班,月月都有专业技术员,现场手把手教村民修剪、拉枝、疏果、施肥、套袋等技术,已经有500多名群众通过考核取得了林果管理乡土人才证书,村村都有了自己的林果技术员。
“跟着合作社干,既挣工钱,又学技术。一年务工挣一万多,学会的林果管护技术,又把自家这2亩多杏李管好了,今年,贵州的客商来,直接就把我这两亩果子包圆了,净挣1万多。现在,好多邻村的都喊我去帮他们管护果树。”村民杨春焕的脸上满是笑意。
近年来,淅川县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在脱贫攻坚巩固提升中的主导作用和聚集效应,建立涉农资金项目库管理制度,按照统一规划、分别申报、控制总额的原则,安排整合资金2700余万元,落实“星旗同创”项目59个。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组织方式,通过资金土地入股、劳动力、设备租赁等形式,与龙头企业深度合作形成紧密型利益联结,促进农户和主导产业发展有机衔接,实现新型经营主体和农民共同增收。
“未来,我们谋划在每个村里都建设1个以上、不低于50亩的精品果园,把林果产业发展与村集体经济相结合,将杏李精心打造成集果品采摘、休闲观光于一体的特色林果产业,带动果农收益像蜂糖李一样甜美!”刘永亮信心满满。
截至目前,淅川县已累计发展软籽石榴、杏李等林果23万亩,走出一条发展林果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新路子,实现生态与经济双赢。2022年,全县林果业产值达6亿元,山区群众40%的收入来自林果业,10万库区群众依托林果走上了增收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