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的淅川,草木蔓发,山川秀丽。漫步淅川乡野村间,一排排整齐划一的楼房、一条条干净整洁的道路、一处处花红柳绿的小花园、一面面具有艺术气息的彩绘墙,处处展现乡村建设新成果。
进入新时代,淅川县扛稳一库清水永续北送的政治责任和使命担当,以“五星”支部创建为引领,统筹做好争创产业发展、生态宜居、社会治理“三面红旗”活动,创新开展“星旗同创”活动,全面深入推进乡村振兴。通过争创生态宜居星、文明幸福星,争夺文明宜居旗,争创平安法治星,夺社会治理红旗,乡风更文明、乡村更宜居,基层治理机制更完善,乡村建设既有“面子”,更有“里子”,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加强环境整治 留住美丽乡愁
“我们多方协调资金,号召乡贤捐款、群众出工,找准小切口、实施微改造,现在村里房屋错落有致,道路干净整洁,景观小品点缀其间,群众生活质量更高了。”2月21日,在淅川县上集镇槐树洼村,该村支部书记李九成欣喜地介绍着争创“生态宜居星”以来,村里的变化。
淅川县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所在地和核心水源区,是国家生态安全战略要地,开展“生态宜居星”创建更具意义。该县积极站位南水北调水质保护大局,与水质保护相结合,持续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着力打造天蓝地绿新家园。
建成农村小型污水处理设施175个,发挥好各村护水员、保洁员等人员的“千里眼”作用,使农村污水治理常态化保持运行。因地制宜、科学引导,实施厕所革命,将公厕管理纳入村级工作考核,2022年,新改厕近5000户。结合“六清”“六治”行动,创新开展清“四堆”、建“四园”行动,设立“环境整治日”,集中行动与日常保持相结合,让过去散乱的柴堆、草堆、料物堆、垃圾堆,变身赏心悦目的游园、花园、菜园、果园,让农村长久净起来、绿起来、美起来。
在村庄规划设计中,注重结合村庄特点,听取村民的意见建议,因村制宜,不搞大拆大建,让群众的意愿变成规划蓝图。组织村民自己动手搜集老物件,在村内墙面、角落、广场、游园等集中展示,并利用废旧轮胎、旧陶罐等修建花墙。注重通过“文化墙”多角度展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移民精神,设计民俗角、民俗庭院、民俗游园,让群众留存美好生活记忆,留住美丽乡愁。
“硬”管理 密织“平安网”
“我们社区是南阳市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264个行政村4000多名群众汇聚在一起,情况纷繁复杂,做好社区的管理工作,具有很大的挑战性,社区网格化管理后,工作好干多了。”上集镇光明社区党支部书记衡志强说。 自“星旗同创”活动开展以来,淅川县紧盯基层社会“治理有效”的目标,紧扣社会治理红旗和平安法制星创建标准,健全体制机制,强化协调联动,以全科网格化治理为抓手,充分发挥专职网格员的基层平安建设“百宝箱”作用,通过发挥基层网格员的纽带和桥梁作用,进一步完善基层治理机制, 优化基层公共服务和管理,实现多元共治,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工作格局。
为壮大基层力量,淅川县不仅将专职网格员纳入社区后备干部序列,相关补贴全部纳入财政保障,还不断致力于强化基层干部的业务培训,提升其能力水平,自争创活动开展以来,由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带头授课的“社会治理红旗”(平安法治星)大讲堂培训会,已开展4期,累计培训村(社区)党支部书记500余人次,进一步提升了基层干部摘星夺旗水平和能力。
“通过‘星旗同创’活动的开展,2500多名专职网格员活跃在淅川全县的乡村(社区)间,宣传政策、收集诉求、调解纠纷、巡逻治安,在政府与群众架起了一座‘畅行无阻’的沟通桥梁。2022年,全县各类案件稳中有降,未发生一起“民转刑”案件,实现了社会大局安全稳定。”淅川县综治中心主任李振伟介绍道。
“软”教化 重塑“乡村魂”
在刚过去的新春佳节,金河镇火煤社区发动群众认真评选,评出10位好公婆、好儿媳、好妯娌、好乡贤、好学子等“最美人物”,现场颁发奖牌,敲锣打鼓把他们送回家,群众纷纷表示要向先进学习建设美丽家乡。
为了让更多人参与乡村建设,淅川县在各个村成立“五星”支部争创理事会,理事会会长、副会长和委员都由户代表选举产生,村里一切事务,理事会拿意见,有效激发了群众的内生动力。
探索出“公共设施集体投、群众改造适当补”等模式,提出“社会捐、群众筹、政府补”思路,鼓励“五老”献言献策、发挥余热,发动乡贤、在外成功人士募捐资金投入所在村庄“生态宜居星”创建。
同时,把文明实践活动与节日相结合,与各种文明评选活动、“五星文明户”评选相结合,充分利用各种节庆日,经常性评选各类先进人物,让身边的“最美人物”成为群众争相学习实践的精神标杆,形成人人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良好氛围。
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如今在淅川,一大批“村庄美、庭院美、心灵美”的文明宜居村落先后涌现,上集镇张营村全国文明村称号熠熠生辉,仓房镇、九重镇、毛堂乡毛堂村等先后入选河南省文明村镇,89个村镇、314个乡村被评为南阳市文明村镇、县级文明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