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我们将倾情倾力把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办成放心事、顺心事、暖心事,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可持续、更有保障。”
这直抵民心的话语,是今年我市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向全市人民的庄重承诺,也是市委、市政府牢记为民宗旨、厚植为民情怀、躬行为民实践的生动写照。
翻开成绩单,厚重的民生底色彰显着我市高质量跨越发展的成色:2022年,市财政民生支出达到620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80%,省市20件重点民生实事全部提前完成;新增城镇就业8.8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8.4万人;城乡低保标准和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进一步提高;改造提质城镇老旧小区351个、2.98万户;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27所、寄宿制中小学25所;张仲景国医大学复建顺利推进;连续8年获得全省平安建设优秀省辖市……
耀眼数据的背后,正是我市民生事业的全面进步:从生活冷暖到安居乐业,从教育医疗到公共服务,从城市更新提质到平安南阳建设,一张张温暖的民生答卷,为注重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写下生动注脚。正是把民生“温度”作为发展的价值“刻度”,我市不断补齐民生保障短板,实实在在地让老百姓看到变化、得到实惠,从而在全市凝聚起“拼经济、拼发展”的澎湃伟力。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市委书记朱是西在谈到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时就强调,“重要的是增加老百姓的收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让老百姓没有后顾之忧,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是最重要的。”
深情的话语,道出了“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诠释着“为了人民”的深情牵挂。民之所望,政之所向。今年,我市将聚力增进人民群众福祉,织密高质量发展的保障网。我市将持续加大民生投入,高质量完成省定民生实事和市定10件重点民生实事,谋划实施“民生领域十大工程”项目。同时把稳就业摆在突出位置,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着力抓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困难家庭等重点群体就帮扶工作,力争新增城镇就业7.1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万人、返乡创业1.5万人,完成技能培训25.5万人次,新增技能人才19.5万人。
我市还将着力强化社会保障。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持续提高低保、特困供养、孤儿等特困群体补助水平,加快推进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建设保障性租房住房1.1万套,改造老旧小区2.55万户。此外,我市还将在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深化健康南阳建设、提升社会治理水平等方面发力,做好民生“综合题”,不断让民生清单变为人民群众的“幸福账单”。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民生改善既反映着国家发展的宏大叙事,更连接着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切身感受。民生不是谋求政绩的幌子,不是“面子工程”,而是实实在在的良心活,需要各级各部门在出实招、下真功,将民生落到实处。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当前,我市正奋力迈向现代化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的历史征程,一项项民生工程、一件件民生实事正在扎实推进,只要我们拿出“拼”劲,就一定能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南阳的发展必将更有“温度”,民生福祉必将更有“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