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南阳娃:
《2023中国诗词大会》尽展风采
本报讯(特约记者 王丙双)此地多英豪,邈然不可攀。连日来,随着《2023中国诗词大会》今年春节央视黄金档的热播,三个南阳娃在央视诗词大会舞台上的优异表现,让广大观众啧啧称赞。他们小小年纪,以惊人的诗词储备量,在舞台上尽展南阳学子风采,并以诗词宣传家乡南阳,充分彰显了南阳深厚的历史文化氛围和无穷魅力。
这三个南阳娃分别是来自南阳市实验学校三(5)班的刘宇淇、四(12)班的孟维隆和他的弟弟孟维泽。
尤其是孟维隆和孟维泽小哥俩,携手登上央视舞台。哥哥孟维隆虽然只有10岁,可是他已经是第二次参加“中国诗词大会”了。2021年,他在第六季《中国诗词大会》中的出色表现,给评委和观众留下深刻印象。时隔两年,第八季“诗词大会”,哥哥孟维隆携弟弟孟维泽“王者归来”,重返大赛舞台。孟维隆年仅6岁的弟弟孟维泽,从少儿团中脱颖而出,登台打擂。在第四场“寒暑”为主题的比赛中,他和弟弟与主持人及嘉宾轻松互动交流;稚嫩的声音,沉稳的表现,以及在舞台上兄弟俩的亲密互动萌翻了评委和观众,赢得现场观众阵阵掌声和喝彩声。
弟弟表现出色,哥哥也同样精彩。在第七期“心动”为主题的比赛中,孟维隆用唐代诗人李白《南都行》中诗句“高楼对紫陌,甲第连青山” ,充满自信又诗意满满地向全国人民推荐家乡南阳,用诗词的魅力展现了古都南阳的悠久历史和厚重文化。在第八场以“天下”为主题的比赛中,刘宇淇作为“浪淘沙”队年龄最小的一名选手出场,面对激烈的比赛场面,她的从容自信赢得大家的一致好评。
南阳是一方历史悠久、底蕴厚重的人文沃土。近年来,南阳市高度重视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学习,学校都开设了经典诵读课程,不少县区学校每年都举办不同形式的经典诵读大赛和诗词竞赛活动。特别是2020年以来,南阳市相继承办了《中国诗词大会》第六季、第七季河南赛区推荐选拔赛、《2021年河南省诗词大赛》,共为《中国诗词大会》输送 10名南阳选手。大赛不仅把10名南阳少年推上了央视舞台,更让数万名学生经历了一次终生受益的诗词之旅。尤其是2022年南阳市油田第五小学学生肖予涵、南阳市第十五小学学生杨书润和徐绍庭三名小学生登上央视《2022中国诗词大会》,与诗共舞,表现优异,为河南、为南阳争了光,在社会产生了强烈反响,全市上下营造了爱古诗词、争做诗词达人的浓厚氛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开学啦,学生们回到了久别的校园
全媒体记者李玉
踏着丰收和返校的双重喜悦,南阳市实验学校迎来了新学期。
春风渐起,吹拂跳动的心房。为了给孩子们一个充满仪式感和幸福感的入学仪式,南阳市实验学校的教师们早早地来到教室里。迎风招展的彩带、一串串透着香甜味的棒棒糖、充满梦幻感的粉、紫、蓝的气球阵让教室瞬间变成了一个温馨和暖的园地。
惊喜神秘的科技园、巧妙精美的绘画墙,所到之处,皆是风景!
天宫模型、自动喷泉、手做音响……寒假期间,学生做出了一件件科技感十足,令人赞不绝口的作品。今天是学生返校的日子,孩子们把自己精心制作的作品汇集在香樟大道进行展示,兴奋地观赏着、谈论着……
莘莘学子归校来,书海遨游再扬帆。2023年,实验学子将辛勤耕耘,抛洒汗水,收获希望,收获明天。
用心用爱弘扬“和合”文化
2月7日,春期开学首日,当南阳市第十四小学校学生们走进久违了的校园时,个个兴奋不已,感受着家的温馨。据学校老师介绍,开学前,老师们在学校统筹下,通过年级谋划和班级落实,开展打扫卫生、创新板报,以此营造开学氛围……用心用爱弘扬“和合”文化,与孩子们相约春天,爱心护航。全媒体记者李玉 摄
社旗县兴隆镇塔前村“教育大院”
春节期间成“网红打卡地”
本报讯(特约通讯员王丙双 通讯员郭建刚 张殿举)一个总人口926人的偏僻村庄,近年来竟走出去了6名博士、7名硕士、40多名本科专科人才,成为远近闻名的尊师重教光荣村庄。今年春节,建在这个偏僻村庄的“教育大院”又成了返乡学生及方圆十里八村人们的 “网红打卡地”。
这个村庄,就是社旗县兴隆镇罗庄村委塔前村。大年初一,在塔前村“教育大院”里,第一届“博士、硕士、学士之家”授牌活动隆重举行,村民们敲锣打鼓为10余个人才家庭送上光荣牌匾,让大家再次感受到这个村庄浓浓的年味和浓厚的尊师重教氛围。
“感谢党委政府的关怀,这份‘新年礼物’俺喜欢,我一定继续让孩子们努力工作,争取为家乡、为社会、为国家多做贡献!”授牌现场,70多岁的周荣安抱着“博士之家”牌匾,笑得合不拢嘴,不少村民和学生围在一起,分享这份荣誉和喜悦。周荣安家里两个儿子、两个儿媳,一个博士、三个硕士,如今都已参加工作,生活幸福和谐美满。
“党委政府尊师重教惜人才,教育大院助力孩子们成长成才,家长更要以身作则当好榜样。”优秀学生家长代表秦付莲说:“注重言传身教,培育良好家风,创优学习环境,不仅要为孩子成才铺路,更要教育孩子感恩,感恩亲情友情,感恩好的时代。”
“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这早已成为罗庄村人的共识。”罗庄村党支部书记马书伟说,“现在生活越来越好,村民们不比吃、不比穿,却在教育和孩子成才上兴起了‘攀比之风’,谁家孩子学习成绩好、考上大学了,谁家就成了村民心目中的‘光荣户’。”
塔前村总人口926人,这个曾经在人们眼中出了名的“穷乡僻壤”,近年来竟走出去了6名博士、7名硕士、40多名本科专科人才。目前,他(她)们或在高校学习深造,或者已经毕业,正奋战在祖国建设的各条战线上。
教育培养人才,学习重在引领。2020年,塔前村从事教育工作几十年、退休中学高级教师秦远晴回到村里,翻修老宅,创办了家庭教育培训基地——“塔前村教育大院”,搜集、整理、探究、推广、传播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并以塔前村优秀学子的成功经历建起了“榜样”展馆,传播“读书让人明理,知识改变命运”的思想,激励引导更多的农家学子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