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前南阳中学生的新年计划—— 实现七项目标 挣钱上学养家
作者:  王平

80年前南阳中学生的新年计划——

实现七项目标  挣钱上学养家

本报记者 王平


      面对新的一年,人们都有很多的憧憬。昨日,记者走进南阳皇粮国税博物馆,从一本旧日记里,看到一名80年前中学生的新年打算。他的打算不止是好好学习,还要挣钱养家。

      这是1943年的南阳,旱灾恣扫,民众生活极度困苦,在痛苦煎熬中,转眼春节已至。辞旧迎新之夜,本应是家家户户欢乐团聚吃年夜饭最开心的时刻,然而,在南阳战中求学的蒋姓中学生面对沿街乞讨的乞丐,回想自己一年来生活的困顿、求学的艰辛,还在计划着新一年的家庭生活问题,并将自己的打算列为七项内容,记写在当天的日记中。


这名中学生

要上学还要养家


      这本蒋姓中学生日记是皇粮国税博物馆在征集地方区域社会生活文献史料时,自南阳民间征得。日记共两册,记录时间自1943年至1944年共计一年有余。日记按照日记常规格式以阳历日期记写。

      1944年1月24日,按农历计算日期是1943年的腊月二十九。这一年没有年三十,腊月二十九就是除夕。蒋姓中学生的当天日记以“ 三十三年(1944年)的家庭计划 ”为题记写。

      通过解读这篇日记可知:1943年岁末,东北风吹了整整三天,方降下甘露细雨。1942年的大旱,让无数民众食不果腹。适逢天下细雨,因此,作者用“甘露”来形容。细雨虽是喜雨,但给满街乞讨的乞丐造成许多不便。自古雨天难要饭,又恰逢大灾之年,民众本来都在贫困线上挣扎,且民间素有“过年不要饭”之说法,但灾害之年,实在无法生活,只好沿街讨要,勉强活命。作者虽然同情,亦救济无方。

       相比于乞丐,蒋姓中学生家还是有碗饭吃的,作者记写为“明天吃的东西都预备好啦”。“明天”就是大年初一,食物不管好坏,有口饭吃就很幸福。作者写下这句话还是很自豪的。除夕之夜,天下甘霖,预示着新年会有好年成。因此,作者也就发表一下新年感想,计划着新年的幸福生活和努力目标。其努力方向共分七项:成立生意;找个永远安暖的住所;家庭分子要健全起来;实现自力更生;成立家庭工厂;偏重疾病的治疗与精神食粮的供给;储备家庭活动金,一部分上学用,一部分养老用。

       这七项计划,其实很普通,就是要求家庭成员齐心协力挣钱养家,找个永远安暖的住所。


责任多多

渴望安暖的住所


       从蒋姓中学生1943年的其他日记可知:他的家庭负担学生,虽然在南阳战中求学,但业余时间在宛难童教养院教书,以取得微薄收入来维持一家五口人的生活。他家在南阳城没有住房,靠租赁民房过日子,其生活困苦,不时在其日记中流露。如1943年5月16日的日记,作者以“家庭问题应如何解决”为题,把倾诉心中的痛苦。日记内容原文如下:“一个发育尚未成熟的中学生,他不应该对家庭有任何的负担与分心,他一切的费用应由家庭去负担,这是正常的道理。然而我家庭不然,家庭对于我的一切不但不供给,反把数口人生活大任放在我的肩上。年幼缺智的我,真经不起这样重任,同时又无法推脱,无奈只好想法处置。目前我父母尚不甚高寿,还能自食其力,数年之内绝不成问题。以大家所得的薪金储备起来,以做复兴家庭的基金。家无负担,我自然会安心致力于学业。

       近来,在北关领到粗粮百十余斤,麦收以前的生活问题,绝不会发愁。为要辅佐我母亲以往的健康,特向闫容甫先生凑发小麦40斤,以资调养他老人家的生活。”

      “北关”指当年的宛城难童教养院。闫容甫先生就是教养院的院长。闫容甫先生凑发的小麦40斤,是母亲生病调养的补品。

       蒋姓中学生和家人寄居南阳城,一年之中居无定所,多次搬家,原因种种。主要原因是物价飞涨且他自己囊中羞涩。作者经历了漂浮不定的搬家生活,十分痛苦。因此,他在日记里特别提及“找个永远安暖的住所”,这也是万不得已之想法。

       合上日记本,记者心中感慨万千。流离失所,无家可归,食粮不济,冷暖自知,这是当年南阳老百姓生活的真实写照。而当下之中国,如前人所愿,国富民强,年丰人寿,学子们勤奋努力,为了国家民族的更加强大上下求索。

      生于今日之中国,何其幸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