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省市“两会”精神系列评论3 城市更新聚民心
作者:  杨青晓



本报评论员

 

说起南阳城,人们最大的感受,就是 “变”——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城市内涵日渐丰富,城市品位加速提升对此,市民纷纷竖起大拇指,赞叹不已:“南阳越来越有大城市的范了!”

看看身边,变化真的不一般:内河变美,游园处处见,老旧小区在改造,片区开发,断头路被打通,人们出行畅通,推窗见绿、抬脚即入园,转角遇风景,市民的幸福感、获得感满满的

日前发布的《河南社会治理发展报告(2022)》显示,南阳的“城市宜居度”跃居全省首位。短时间实现华丽蝶变,正是全力推进城市更新提质的结果。

城市向上,生活向新。毋庸讳言,我市中心城区还存在城中村、棚户区房屋破损、功能滞后、基础设施不配套等状况,这不仅制约着城市发展,也难以让城中村、棚户区居民共享城市发展成果。实施城市更新提质,正是顺应城市发展新形势,推动城市高质高效跨越发展、建设现代化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必然要求。

当然,城市更新并不是简单推倒重建,相反,它更注重城市整体空间规划和土地利用、资源配置的均衡及人居环境的改善,是顺应民心、合乎民意、改善民生的惠民工程,是提升人民幸福指数的基础工程。

城市更新提质涉及领域多,工作量大,其中不“难啃的硬骨头”。我市坚定不移推进城市更新提质三年行动计划,2024年底,完成中心城区164个社区(村)更新改造任务,充分体现了我市敢于直面难点、攻坚克难,加快补齐城市建设短板的使命担当。

“精筑城、强功能、兴产业、广聚人、惠民生、运营好”,这是我市确定的城市更新原则。市委书记朱是西明确指出:“要紧紧围绕现代化省域副中心城市的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提升站位、拉高标杆,全面加强城市设计,尽快补齐短板、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形象,改善居住环境,升级产业结构,不断提升城市的承载力、吸引力、凝聚力和竞争力加快中心城区振兴崛起、形成高峰

短短一年,南阳城市更新迈开大步:高位启动“十大城建工程”,纵深推进“1050”行动;17个片区开发项目全面启动,实施29个棚户区改造项目,开工保障房3.3万套;南阳站、独山站入市完成改造提升,阳桥、独山大道精品街建成通车,邓禹路等6条断头路打开通行,白河中心城区段实现通游,就连盼了多年的白河大道,也即将全线贯通……

今年,我市将持续推进城市有机更新,实施新一轮“十大城建工程”,纵深推进“1050”专项攻坚行动,加快滨河大道北段、白河大道等36条主次干道建设和白河水道贯通,有序实施38家老旧市场外迁,新建一批公园、公共停车场。

江河奔涌,时代向前。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我市加速推进城市更新,更是一场“日日新、又日新”的城市之变。城市更新提质必将打开南阳高质量发展新空间、民生新福祉、生态新改善,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城市宜居生活的新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