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奋力建设现代化省域副中心城市综述
作者:  王鸿洋


  风展红旗满眼春

  ——我市奋力建设现代化省域副中心城市综述

  本报记者 柏伴雪

  风劲帆满图新志,勇立潮头破浪行。

  当时光的列车疾驰而至,南阳站在加速建设现代化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历史关键节点上,沧笙踏歌,绘就气象万千。

  ——经济运行在超常承压中稳定向好。2022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3.2%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3%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4.25%,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保持全省第一方阵。

  ——持续厚植生态优势。坚持治污、降碳、净水、增绿一体推进,污染防治持续加力,空气优良天数保持全省前列,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水质稳定保持Ⅱ类水平,累计输水超530亿立方米。生态建设扎实推进,率先颁布实施生态文明建设地方性法规,河长制考核、完成营造林规模全省第一,成功创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

  ——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基本民生有效保障,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南阳市宜居度排名全省第一。

  ……

  在建设现代化省域副中心城市的新征程中,全市上下乘势而上、开拓进取,拼搏实干、只争朝夕,锚定省委“两个确保”“十大战略”,紧扣“三区一中心一高地”发展定位,纵深推进“一二三六十”工作布局,实现了“盆地”变“高地”,为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做出更多南阳贡献。

  

崛起之机:

  抢抓机遇拼发展赶超跨越正当时(小标题一)

  当新春的第一缕阳光倾洒而下,南阳月季博览园华彩绽放年味浓,盛装以待迎宾朋。漫步园区,负责人赵磊又一次回忆起习近平总书记到南阳月季博览园视察时的生动场景。

  岁序辛丑,时维五月。

  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南阳考察调研。时光如歌,弦歌不辍。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时的每一帧画面,都深深镌刻在千万南阳人的脑海里。南阳振兴发展的奋进之路,由此开启。

  帆樯启处是高阔,鲲鹏展翼向天翀。2021年10月,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明确提出,“支持南阳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2022年6月30日,省委、省政府又出台了《关于支持南阳以高效生态经济为引领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的若干意见》,32个省直厅局委相继出台配套支持措施,持续赋能赋策,接续创造机遇,赋予南阳发展新定位、新使命、新期待。

  国省战略叠加,为南阳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如何乘势而上,为省“一主两副”的区域发展新格局作出贡献。南阳审慎而行,纲举目张,执本末从。在市第七次党代会上,“一二三六十”工作布局举旗定向,明晰路径。全市上下紧紧围绕“党员当先锋、企业当主力,建强副中心、奔向新辉煌”的宏伟目标,躬身入局,起而行之,以钉钉子精神干事创业,过了一山再登一峰,跨过一沟再越一壑,在不断夺取新胜利中,书写着无愧于人民的时代答卷。

  

创新之变:

  优势再造育动能提质增效促发展(小标题二)

  当属于南阳的“春天的故事”打开序章。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南阳坚定而执着,清醒而警省。知不足而后进,望山远而力行。建设现代化省域副中心城市,既饱含着未来南阳的无限美好,也暴露出南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创新能力难以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民生保障和社会治理仍存在短板弱项的现实。

  直面痛点、迎难而上,廓清思路、务实重干,南阳把握“时效度”,统筹“远中近”,以重点突破带动全局跃升。一场“体系为先,产业为要,企业为源”自我革命轰轰烈烈火热展开。

  动员的号角催人奋进,“副中心城市不是封出来、等出来的,而是干出来、拼出来的!”市委书记朱是西的话振聋发聩。满怀豪情拼发展,凝心聚力创大业。全市上下多策并举谋项目,大干快上促发展的良好局面加速形成。市委书记朱是西、市长王智慧多次率党政代表团远赴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广州等地,一家一家企业去拜访、一个一个项目去争取,勇于和华润、中国电子等世界500强企业“攀亲结缘”,精准实施链式招商。各级各部门树牢“项目为王”理念,发挥“六皮”招商精神、“六心”服企精神,落实“13710”工作制度,不断巩固向好招商态势,2020、2021年度营商环境评价连续进步10个位次,提升幅度全省最大,市场主体达到93.1万户,增量和总量稳居全省第二。2022年,全市新签约项目1121个,投资总额6523亿元,源源不断的大项目好项目,为副中心城市建设蓄后劲、强支撑、创优势。

  当下的南阳大地,处处可见大干快上的建设场景。占地5000亩,总投资165亿元的豫资海元南阳城市产业综合体项目建设工地,塔吊林立,机械轰鸣,建设正酣。该项目集“先进制造、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为一体,将成为综合型、智慧型综合加工制造物流产业枢。项目建设快马加鞭是我市大抓产业、抓大产业的生动缩影。

  坚持项目为王、创新为要、环境为本,加快构建优势突出、聚链成群的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化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的根基进一步夯实。依托牧原集团,上下游联动,万亿级食品产业链在这里崛起。聚焦光电产业,充分发挥中光学集团的龙头带动效应,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化、集约化、集群化发展,千亿级光电产业集群呼之欲出。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狠抓创新主体培育和创新平台建设、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产业转型发展扩能升级,迈向高质量。基础设施建设加速推进,“空水铁公”四位一体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建设为未来发展筑牢保障……

  锚定“5+N”千百亿产业集群培育,围绕21个优势产业链发力,强力推进制造业发展“553”工程,我市一盘棋布局,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要素链、制度链深度耦合,不断提升主导产业支撑力、传统产业竞争力、战略性新兴产业爆发力、现代服务业引领力,经济社会发展量质齐飞,大城崛起的步伐更加铿锵有力。

  

绿色之美:

  清水北送守底线生态红利惠民生(小标题三)

  晨曦初露,雾霭渐消,冬日暖阳下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干渠蜿蜒壮阔,与周边绿意相映成趣,晕染出北方水城的大美风光。泱泱丹水永续北送,累计输水超530亿立方米,惠及40多座大中城市、280多个县市区、超过1.4亿人。淅川县因水闻名、因水而兴。

  奋楫新征程,这片承载着世纪梦想的土地,再次担纲起新的历史使命。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紧紧跟随建设美丽中国步伐,我市初心如磐、笃行不怠,“绿色崛起、美丽富民”的发展之路坚定光明,通过大力推进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向纵深发展,在履行生态责任、挖掘生态潜力、彰显生态价值的路径突破中,使经济的突飞猛进和生态的“只此青绿”相得益彰。

  “绿”的潜力不断释放,中心城区,绿随路走、错落有致、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道路绿化景观让人心旷神怡;山野乡村,林下经济、森林旅游、生态康养等产业齐头并进。“水”的活力不断激发,碧水绕城、滩涂葱茏的美景为南阳增添了灵动与生机。“气”的质量不断提升,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空气优良天数保持全省前列,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与日俱增。

  守好生态底线,厚植发展根基。作为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和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工程河南粮食生产核心主产区,南阳坚决守牢耕地保护红线,大力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积极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切实扛牢了稳粮保供政治责任,实现了“十九连丰”!

  

动力之源:

  驰而不息转作风清风激荡气象新(小标题四)

  新岁序开,再启华章,广大企业家和往年一样,收到一封来自市委书记朱是西的春节“慰问信”。饱含温度的信件,充分彰显了市委市政府重视市场主体的决心和力度,折射出南阳打造“六最”营商环境所带来的重塑性变化。

  从市委书记朱是西发出直抵灵魂的“七问”,到广大干部向先进看齐、与一流对标,逢一必争、逢冠必夺,全力跑出优化营商环境“加速度”。从每月16日设立企业服务日,到每年5月18日确定为企业家节……“让一流营商环境成为南阳新标识”,已成为南阳所有干部的共识。2022年南阳的营商环境有了相对大幅提升,从全省倒数第四名跃至第三名。南阳营商环境品牌效应日益凸显,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企业和投资者近悦远来。市场主体的活力和创造力充分激发,2022年全市新增市场主体27万户,累计达到93.1万户,市场主体总量和增量稳居全省第二位,有力推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高效率跨越发展。

  回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亮眼成绩背后,是市委、市政府持续推进“观念能力作风建设年”活动,补齐干部队伍观念落后、能力欠缺、作风不实短板,破解发展难题的不懈努力和生动实践。随着“群众评”“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大讨论、“查堵点、破难题、建机制、快落实”专题活动等接续展开,“转作风、提效能、促发展”的成效不断凸显,全市政务服务水平显著提高,群众满意度不断提升。

  干事创业,关键在人。当我市迎来大干快上、大抓落实,抢占先机、重塑优势,实现弯道超车、跨越发展的重要一年,“拼发展”的主旋律曲调激昂。南阳从未像现在这样,对善抓发展的“干将”、勇于改革的“闯将”、攻坚克难的“猛将”求贤若渴。

  振鳞方跃浪,骋翼正凌风。锚定目标,接续奋斗,新一程的观念能力作风建设活动破局开路,“政治力强、观念先进、行动迅速、善作善成、勇争第一、廉政为民”24字行为准则成为南阳党员干部的思想之基、行动之纲,为南阳赶超跨越蓄积不竭动力。

  发展变化来自战略机遇的掌控与融入,来自思想观念的解放与革新,来自勇毅奋进的执着与追求。风正时济,自当破浪前行;任重道远,更需快马加鞭。对标现代化副中心城市建设的美好蓝图,全市上戳力同心、拼搏进取,倍道兼程,履践致远,以实干兴业铸就新时代的南阳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