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特刊 年俗篇 以此稿为准)花样年俗 浓情中国年
作者:  于晓霞

花样年俗 浓情中国年

本报记者 于晓霞

 

“欢乐欢乐中国年,欢歌笑声连成片;欢乐欢乐中国年,红红火火到永远。”年关临近,大街小巷的年味越来越浓了。

 炕火烧、办年货、贴春联……如今的南阳,新旧年俗交互碰撞,让年味从线下飘到了线上。但是,无论习俗和传统怎样变迁,年俗里的年味,依然藏在“岁岁常欢愉,年年皆胜意”的美好祝福里。

 

年俗里年味满满

 

还记得那些年我们坚持的老年俗吗?它藏着老南阳人心里最美好、最浓情的年味。

过了腊八就是年,一年一岁一团圆。在老辈人的记忆里,南阳人腊八便吹响了过年“集结号”,但真正的忙年还是从腊月廿三小年这天开始的。

南阳的老年俗里,有说不完的故事,道不尽的风情。从腊月廿三到年三十,在这段春节最后的准备阶段里,南阳人送灶神、扫尘、办年货、逛庙会、贴春联、挂年画、包饺子,在忙忙碌碌中拉满了过年的仪式感。浓浓的年味儿,就深藏在一系列隆重而熟悉的仪式里。

祭灶神——二十三炕火烧。火烧,即烧饼。早年间,到了腊月廿三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炕火烧,吃火烧。在晚上祭祀灶王爷,把火烧等好吃的供奉给灶神。传说这天是灶神上天述职的日子,故而有腊月廿三的祭灶“小年”,祈求来年全家平安顺遂。

扫尘——二十四扫房子。按民间的说法,“尘”与“陈”同音,掸尘扫房子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每逢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打扫房间,掸拂尘垢蛛网,清洗各种器具,以干净清爽的环境迎接新春到来。

守岁——“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守岁又称熬年。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 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直到今天,南阳人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拜年——“今朝正月一,万事从头吉”。初一这天,南阳人会早早起床,换上新衣,给家中的长辈扣头拜年,长辈还要给晚辈“压岁钱”。晚辈给长辈拜完年后,再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新年大吉大利。拜年不仅是春节独有的礼数,更承载了对亲友美好的祝愿。新春岁醒,从新而始。

 

年俗注入新风尚


网络主播们与网友在线猜灯谜、猜盲盒,线上逛花市和节庆用品市场,趁着优惠打折囤上满满当当的年货……

一年又一年,南阳人的生活方式不断改变,年俗也被持续注入时代内涵。近些年,互联网全面融入生活日常,疫情催生了“就地过年”和“云团圆”。人们在选择性地继承传统年俗的同时,又发展出了不少“新年俗”。曾经一家人包饺子、写春联、迎灶神就是满满的年味,如今被年夜饭外卖、微信拜年、视频拜年等代替。

“他乡纵有当头月,不及家乡一盏灯”。团圆,是过年最鲜明的主题。今年春年,仍会有一些在外打拼的南阳人只能和家人“云上团圆”,他们选择为家人网购新衣服、新物件,帮老人在线下单置办年货,让思念之情穿越了千山万水;老一辈们学会了用智能手机和寄快递,“千里寄年货”只为给孩子送上家的味道。

年俗注入新风尚,呈现出新的过年气象。大屏小屏看春晚,指尖飞舞抢红包,阖家驱车寻胜景,书店影院减压力,在线观展涨知识……“老年俗”的讲究与“新年俗”的时尚交相辉映,共同组成了当代春节的文化景观。

无论是回家过年还是“云上团圆”,无论坚守旧俗还是拥抱潮流,春节依然是每个南阳人心中永远不变的最大节日,年俗文化始终具有蓬勃向上的生命力、凝聚人心的向心力。

 

年俗变迁年味更浓


这些年,一些人时而发出“年味变淡”之慨。有人说,消费升级重新定义了年味;也有人说,互联网经济冲淡了年味。

年味真的淡了吗?只要看看人们收“春节快递”“云团圆”时喜悦的笑容,看看当代人“集五福”“抢红包”“云拜年”的欢乐,我们就能肯定地说,改变的是形式,不变的是心境。

其实,传统年俗营造的仪式感是年味,新年俗里举国欢乐喜庆的氛围也是年味。随着时代变迁和传统家庭结构的改变,人们能参与传统年俗的机会在变少,但心中对过年的重视和期许仍然强烈。

今天的我们依然重视辞旧迎新、春山可望的时刻,依然向往物阜民丰、阖家团圆的美好,也依然享受这个古老节日的文化馈赠。心中有年,年味就不会变淡,年俗“触网”让年味变得越来越丰富和文明。

岁月添新,春满山河。用心用情过个好年,让我们从日益丰富的年俗里体味文化的芬芳、时代的脉动。


兔年剪纸03.png

窗花——瑞兔迎春


贴窗花.jpeg

贴窗花拜年01.jpeg

大拜年



看花灯.jpeg

看花灯


压岁钱.jpeg

压岁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