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兔迎春”:跨越时间亲近“兔”文化
“玉兔迎春”:跨越时间亲近“兔”文化
本报讯(记者 于晓霞 张玲)春秋时期的玉兔,唐代墓地出土的三彩兔座椭圆枕,纤毫毕现的宋代月兔花草纹铜镜……1月18日,在南阳博物院,“玉兔迎春——文物中的兔文化”展览吸引了市民纷纷前来近距离观看家门口的文化大餐,感受兔文化的魅力。
“我觉得这个展览很有趣,内容也很丰富,让大人和孩子都能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对兔的认知,让他们对中国的历史和传统有更深的印象。”市民陈玉在观展中说道。不少市民一边参观,一边向孩子讲述中国的十二生肖文化。
在明星展品——春秋时期的玉兔前,参观者纷纷拿起手机拍摄留念。据南阳博物院副院长尹俊敏介绍,“玉兔迎春——文物中的兔文化”展览以南阳地区从春秋时期到清代的42件(组)兔子形象文物为主,同时还辅以近百幅与兔相关的文物和艺术品图片及文字等,展现了玉兔捣药、蟾蜍玉兔、生肖兔等从新石器时代到如今的多种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中兔文化的内容。
展览共分生活萌兔、生肖灵兔、月宫仙兔、民俗瑞兔四部分,从玉器到瓷器,从壁画到陶器,从剪纸到邮票,展品丰富,年代跨度大,通过不同类型、不同年代的兔文物,讲述了多彩的生肖故事,多角度诠释了中国传统的生肖文化。观众在观赏器物之美的同时,深度感知生肖文化的魅力,感受到古今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体会了传统文化之美。
记者了解到,本次展览为期2个月,将持续到3月18日,感兴趣的市民不妨前往一饱眼福。
市民观看兔文物 本报记者 于晓霞 张玲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