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读版)石榴结籽心连心 民族团结花盛开——写在南阳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之际
作者:  段平

石榴结籽心连心 民族团结花盛开

——写在南阳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之际

本报记者陈琼

通讯员张海超 王巅

手足相亲,团结和睦,是各族群众恪守传承的民族情缘;风雨同舟,守望相助,是各族兄弟姐妹齐心高奏的团结乐章。

1月17日,国家民委正式命名南阳市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这是我市积极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的最高荣誉。

近年来,南阳始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持把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作为抓手,守正创新、真抓实干,促进了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创造的“民族团结一家亲、守望相助一条心、共同富裕一条路”的“三个一”工作经验受到中央领导的充分肯定,涉疆服务管理模式被中央组织部、中央统战部选入中央党校党政干部培训课程典型案例。

 

立好“风向标”

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全面加强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

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移民搬迁中,沿线各族同胞发扬伟大的移民精神,毅然决然舍小家为大家,用奉献牺牲、舍家为国的实际行动挺起了民族脊梁;面对严峻的疫情防控形势,全市各族群众精诚团结、齐心协力,纷纷加入到抗击疫情的队伍中来;现代化校园里,窗明几净、书声琅琅,各族学生穿梭其中……

南阳是民族工作大市,有49个少数民族,28.79万少数民族群众,2个民族乡,219个少数民族聚居村。外来少数民族群众常态保持在5400人左右,其中新疆籍维吾尔族群众1000人左右,是全国除新疆之外维吾尔族群众分布最为集中的区域之一。

“不谋民族工作就不足以谋全局”已成为南阳历届市委、市政府的高度共识和政治责任、历史担当。

联动合力持续汇集。南阳把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工作列为“一把手”工程,成立了以市委书记任组长的高规格领导小组,建立联席会议制度,设置专班务实推进。把创建工作摆上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现化代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制定《“十四五”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规划》等。先后召开市委常委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市委统一战线工作领导小组会议研究审定民族工作重大事项,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带头调研民族工作,有力带动了各级党委落实民族工作主体责任。

思想根基不断夯实。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和党的民族政策理论纳入各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内容、纳入各基层党组织“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纳入党校(行政学院)教育培训内容,编印学习资料和培训大纲,分级分层组织培训。建立完善市县乡村“四级书记”抓创建工作机制,各乡镇(街道)明确一名副书记分管民族工作,选配乡镇助理员258名、村协理员4954名,建立了一支勇于担当作为、善抓会干的民族工作队伍,确保了创建工作在基层有人抓、有人管。

同时,我市还建立“四制两议一全程”工作法,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党建工作、宣传教育、文明创建、城市建设、社会治理深度融合开展,积极引导各民族群众主动参与创建、主动推进创建,使各民族群众成为创建工作的参与者、评判者、受益者,形成了人人为创建的良好氛围。

伏牛山脚,白河之畔,在这个由近千万各族人民组成的大家庭里,各族人民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的信心和决心坚如磐石。

 

唱响“主旋律”

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全方位推进

“您好,这是我们国家民族政策有关的法律法规手册,您可以了解一下……”近日,在新野县沙堰镇同心广场,县、镇统战部门向群众宣传党的民族政策。活动现场,各民族群众参观宛襄古道文化长廊,增进了各民族相互了解、相互尊重,共同促进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

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做好民族工作,最关键的是搞好民族团结,最管用的是凝聚人心。我市坚持把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作为创建工作的首要任务,依托各类宣传阵地和宣传资源,不断推动各民族文化互鉴交融、创新发展。

文化元素滋养团结之花。深入挖掘智圣诸葛亮七擒孟获历史故事,方城烩面文化互鉴故事,“大爱报国、无私奉献”的南水北调“移民精神”、邓州“编外雷锋团”的“雷锋精神”,新野县沙堰镇“回汉同源”故事……讲好民族团结进步故事,增强各民族群众“五个认同”。

爱党爱国情怀持续厚植。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社会宣传体系,融入党史学习教育,不断增强各民族干部群众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自豪感。举办国家通用语言培训班,累计培训少数民族群众2200余人次,32名维吾尔族群众获得普通话等级证书。

共同体理念飞入万千百姓家。在南阳日报、南阳广播电视台开设民族团结进步主题专栏,制作民族团结主题宣传片36部;发挥新媒体特别是“三微一端”的即时性、互动性作用,动员全社会各民族群众撰写身边民族团结小故事、制作民族团结小视频,用身边人讲身边事,用身边事感染身边人,形成民族团结进步的“大合唱”。

精神家园建设硕果飘香。打造民族团结主题公园27个、主题展馆18个、主题广场36个、主题街区21条、主题社区10个,建成南水北调移民精神教育实践基地、镇平县石佛寺镇“红石榴”民族团结教育基地,命名挂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市级5处、县级32处,营造了浓厚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氛围。

 

把好“航船舵”

经济社会发展步伐行稳致远

“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是南阳49个民族共同的信念。

每天早上8点,镇平县郭庄回族乡团中村都丰蔬菜联合党支部委员马亚敏都会到蔬菜大棚开始一天的工作。提起大棚蔬菜合作社的现状,马亚敏话语中有掩饰不住的自豪:常温蔬菜大棚有260个,种植10多种绿色蔬菜,固定时段合作方来车拉货,在合作社常年从事种植业的回族和汉族群众120人,社会效益400余万元,平均每户每年增收1万余元。

团中村的发展是我市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

我市立足资源禀赋、发展条件等实际,找准实现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切入点、结合点、发力点,促进各民族群众就业增收,努力实现了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各民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开展“同心圆·共发展”活动。引导全市219个少数民族聚居村与296个周边村结对共建,融合发展。在少数民族聚居村建成苗木花卉、中药、畜禽养殖等特色基地136个,成立合作社386个,加入农户9.6万户,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400多家,培育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2家,带动各民族群众就业创业,各民族群众收入持续增加。

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着眼解决各民族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不断改善各民族群众人居环境,提高医疗教育、就业创业等公共服务水平。2019年以来共投入发展资金6.6亿元,用于87个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17个特色产业项目建设。2021年全年共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13.94亿元,惠及各民族群众50.4万余人。

打造就业创业平台。改建、扩建经营市场89处,增加商铺门店1274家,设置跳蚤市场78处,吸引各民族群众5万余人创业。着力打造肉食、粮油制品、食用菌产业、中药材、林产品、果蔬、乳制品、酒业“八大产业集群”,鼓励企业广泛吸纳各民族务工人员,累计吸纳各民族群众10万余人。开设线上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立务工创业服务联络工作机制,在北京、上海、广州等10个经济发达城市派驻常年工作组,与新疆哈密等全国多地建立劳务输出合作关系。

数据显示,仅2021年,全市共发布劳务需求单位1.12万家,提供就业岗位66.18万余个,共有232.5万各民族群众外出务工,全年外出务工收入达412.16亿元……南阳各族人民同心筑梦,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同心协力共创美好家园,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织就“凝心网”

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更加广泛

南阳、新疆。一个地处中原腹地,一个地处祖国西北边陲,两个地方都因玉而闻名,又因玉结缘,不怕万里阻隔而最终走到一起。

在镇平天下玉源社区,260户维吾尔族群众与37户其他民族群众同楼居住,互为邻里;在天下玉源市场,320家维吾尔族商户与122家其他民族商户同市经营,互相照应;在校园里,326名维吾尔族儿童和其他各民族小朋友同班学习,健康成长;在市井巷陌,各民族群众组成治安联防队一起守护家园;在舞台上,各民族群众携手共跳广场舞,共同歌唱美好生活,营造了各民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共富的良好社会环境……

石榴结籽心连心,民族团结一家亲。市委、市政府积极营造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环境,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你帮我、我帮你,南阳各民族兄弟姐妹心与心贴得更近、情与情交得更深,携手并进,真正成为了一家人。

同源共流谱写同心曲。做实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五个嵌入”,探索形成了同区居住、同市经营、同班学习、同院就医、同娱同乐、同享小康“六同”模式,营造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环境。

同声共气绘好同心圆。通过体育竞赛、文化活动、文艺联欢、谈心交心、社会服务等形式,深化各民族群众日常交往交流交融。各民族群众在政治文化、生产生活、社会交往中,结缘结亲已成常态,“一家亲”“共同体”正从理念形成现实。

镇平县石佛寺镇在多年的融合发展中,10对维吾尔族青年与其他民族青年喜结良缘;在脱贫攻坚中,24名维吾尔族群众自发捐款56万元,帮助38户其他民族贫困群众,自发资助10名贫困大学生;在社会服务中,7名维吾尔族群众认领7名汉族贫困孤儿当起了“代理妈妈”;在灾难面前,各民族群众更是主动肩负社会责任,纷纷捐款捐物,仅维吾尔族群众就为疫情防控、郑州抗洪等捐款10余万元。维吾尔族群众主动参与社区治理,积极为民族团结建言献策157条,消除矛盾纠纷229起,预防制止违法犯罪9起,身处南阳的外来少数民族群众正以主人翁的姿态维护南阳、建设南阳、发展南阳。

同舟共济铺筑同心路。在外来少数民族群众相对集中的社区成立“服务站”,落实“三不愁、四保障”措施,帮助外来少数民族群众解决特殊困难和问题。深化全域党建工作,在外来少数民族聚集区建立联合党委、成立流动党支部,开展党建工作,有效促进各民族在思想行动上步调一致。实施宛疆各民族群众青少年交流计划、各民族互嵌式发展计划、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推进和鼓励两地企业和人员有序流动和产业转移。如今,5000余名南阳个体工商户在新疆开店创业,1000余名新疆群众来宛生产经营,南阳建工集团5家企业在新疆投资建厂,新疆利华集团等企业来宛合作兴业,有力地促进了两地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与此同时,我市强化治理提效,聚力加固民族稳定安全线,把民族事务治理与平安建设、市域现代化城市治理有机结合,科学稳妥制定涉及民族工作的政策措施,建立镇(街道)、村(社区)、组(小区)、户四级网格联防体系,构筑全民参与的“人民战线”。建设民族事务大数据管理平台,建设2000余个视频点位,覆盖全市219个少数民族聚居村,音像信息同步传输,有效提升了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建立风险隐患定期分析研判和重点难点问题包案督办制度,对涉及民族因素的矛盾纠纷和不稳定事件做到早发现、早处置,确保各类问题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前程如花,岁月如歌。今日之南阳,民族团结之花扎根于交往交流交融的土壤中,盛开于共同奋斗的征程上。各族群众正以更加博大的胸怀,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南阳大地处处演绎着手足相亲、肝胆相照的动人故事,处处奏响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美好乐章。

 

微信图片_20230117163807.png微信图片_20230117163834.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