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杰超
牛舍里,一排排肉牛吐着舌头,有滋有味地吃着草料;围栏内,一头头肉牛或站或卧,神情悠闲地晒着太阳;山坡上,一群群肉牛四处走动,耳鬓厮磨追逐嬉戏。
几座大型草料垛堆积得如同小山一样高,发酵后的玉米秸秆散出特有的酸香味。
1月16日,走进南召县太山庙乡冯庄村南阳市雅民农牧有限公司,如同置身牛的世界,伴随着哞哞牛叫声,一幅山村牧场的美丽画卷在蓝天白云映衬下徐徐展开,生动呈现出南阳肉牛养殖产业发展的蓬勃生机。
赵昭在大屏幕前介绍养牛现场情况。本报记者 陈杰超 摄
一座三层办公楼内,雅民农牧有限公司总经理赵昭坐在长长的办公桌前,面前是布满整个一面墙的电子屏幕,几十帧图像时时更新,动态显示着各个区域的养牛现场。
“你看,这幅画面是小牛保育的场景,这幅画面是成年牛育肥的场景,这幅画面是牛群上山的场景……”赵昭热情地向记者介绍。随着画面的跳动,不时可见工人开着撒料车在牛舍内轮回投放草料,还有人来回巡视,挑拣草料杂质,观察牛的生长状态。现代化的养牛场景见证着赵昭养牛产业的突飞猛进。
“赵总,先说说你去年的收获吧!”
“我最开心的一件事是去年我申报了高级畜牧师职称,不久前顺利通过评审,成了真正的新型职业农民。这激励我进一步参与科技创新项目研究,带动更多的人才返乡创业,投身乡村振兴。”
“二是公司养牛数量从2000头增加到2800头,规模扩大了,产业发展了。”
“三是实施联动带农新模式,带动周边500多农户参与肉牛养殖上下游产业,增加了农民的收入。还带动附近冯庄村、梁沟村两个村集体分别增收70万元和35万元。”
“还有公司获得了‘2021年度河南省美丽牧场’称号、‘2022年农业农村部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称号……”满满的收获,让赵昭脸上绽放出灿烂的笑容。
实干创未来,爱拼才会赢。大学毕业的赵昭,主动放弃省会城市白领工作,和丈夫一起返乡创业,从50头牛养起,经过摸爬滚打,不断扩大养殖规模,刷新养牛产业,带领群众共同致富,成了远近闻名的最美“牛倌”,并于2018年2月当选为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赵昭在围栏前察看牛的长势并用手机拍摄记录。本报记者 陈杰超 摄
“养牛是一个既古老又年轻的产业。”14年的养牛经历让赵昭逐步加深对肉牛产业的认识。“我国把牛作为主要畜力一直以役用为主,有着几千年历史。而养牛食肉出现在改革开放之后,仅有短短40年历史。随着人民群众生活品质的提高,肉牛养殖呈现出美好前景。”
“基于此,我们正抓紧推进南阳牛品种改良项目,让南阳黄牛从役用走向肉用。”谈起新年打算,赵昭早已成竹在胸。“我们正与河南省畜牧总站、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南阳市黄牛科技中心等单位合作,加快南阳牛肉用新品种的培育。同时,我们要通过养牛产业,在新的一年里带动更多的农户走向富裕路,努力实现家家有增收、户户有提升。”
“新时代家乡的每一瞬间,都在呈现万千变化,书写崭新历史。”扎根农村,赵昭深切感受到山乡巨变。她说,过去的一年,家乡的道路更宽敞了,基础设施有了大的进步,农户家房前屋后更干净了,快递上门服务,网速不断提升……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变化都在证明着农村的飞速发展。
而营商环境的明显改善,也让赵昭非常满意。记者当天在现场看到,农行南召县支行一行人主动登门,为赵昭的公司提供贷款服务。
“党的二十大为我们指明了发展方向,吹响了干事创业的号角,激励每个人奋发向上。党中央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更能鼓舞创业者在自己的道路上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作为中国养牛人,我将自信自强、行稳致远,以中国式肉牛业发展助推中国养牛产业重返世界舞台。”面对未来,赵昭信心百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