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张曦
治国有常,利民为本。坚持人民至上、民生优先,着力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加快补齐民生短板,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今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十四五”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是南阳建设现代化省域副中心城市攻坚突破的奋进之年。如何在建强副中心过程中进一步增进民生福祉,参加市两会的代表、委员们围绕政府工作报告,积极建言献策,共同描绘人民美好生活的幸福底色。
办好人民满意教育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是面向未来的事业。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要深化集团化办学、教育评价等改革,建好管好完全学校。高水平规划建设南阳职教园区,加快工业学校新校区和农业职业学院、技师学院二期建设。支持南阳师范学院更名大学,推动南阳理工学院外迁。扎实做好迎接张仲景国医大学评审验收工作,全力加快新校区建设等重点工作。
“政府工作报告谋划工作思路清晰,目的性指向性十分明确。”市人大代表张继山、梁江说,教育公平事关千家万户,而义务教育则是重中之重。中心城区新建投用完全学校,极大缓解了大班额问题,让每个孩子都能充分享受公平教育。
市政协委员王广强说,张仲景国医大学马上将迎来招生。作为医圣故里,院校更应成为传承中医药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将其打造成为我市高校的一面旗帜,使其能够更好为我市建设现代化副中心城市添彩助力。
市政协委员时松涛、张秀芹、赵群梅建议,进一步将稳就业摆在突出位置,不断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着力抓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困难家庭等重点群体就业帮扶工作。在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同时,也应加快民办职业教育发展步伐,建立专门教育和专门学校,补齐薄弱地区高职高专建设不足,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让教育更好服务就业。
着力强化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公平、增进人民福祉的基本制度保障。
市人大代表李国营、时国文说,政府工作报告充分肯定了唐河县城镇困难群体解困脱困的“两有四保障”模式,相信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我市各级政府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困难群众“急难愁盼”,不折不扣落实各项帮扶政策,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市政协委员孙亚楠、秦明华建议,加快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任务,依托资源优势,对接民生需求,通过建立特困供养机构、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等,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养老服务需求,打造“六专六好”全省样板,打通养老服务最后“一米”。
市人大代表闻香凤、胡小杰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确保应保尽保。作为人口大市,我市要加快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医保服务新格局,不断扩大保障范围和覆盖对象,推动医疗保障公共服务向基层下沉,真正跑出服务百姓新高度。
深化健康南阳建设
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深入实施“两地一都”计划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健全公共卫生体系,加强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和应急能力建设,有效遏制重大传染性疾病传播,是我市在建设现代化省域副中心城市中必须不折不扣、扎扎实实贯彻落实的工作。
市政协委员马鹏举、曲云霞、秦明华认为,在加快推进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中,我们应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优化医疗卫生资源投入结构,加强农村、社区等基层防控能力建设,加快公共卫生队伍建设,持续加强全科医生培养、分级诊疗等制度建设,推动公共卫生服务于医疗服务高效协同无缝衔接。同时,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医疗资源均衡布局,构建有序的就医和诊疗新格局,奋力谱写高质量建设现代化副中心城市的卫生健康篇章。
中医药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市政协委员魏文波、马艳霞建议,以我市创建全国医疗医保医药联动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点市、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市为契机,尽快出台支持中医药发展相关政策建设中医药强市的各项措施,打造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中心,拓展弘扬仲景文化内涵,把中医药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让越来越多市民享受中医药带来的福利。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代表、委员们表示,要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理念,采取针对性更强、覆盖面更大、作用更直接、效果更明显的举措,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奋力书写好新时代的民生答卷,让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成为建设现代化副中心城市源源不竭的动力。
(两会聚焦) 增进民生福祉绘就幸福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