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中有进 步履铿锵——2022年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综述
作者:  范志钦


 

数读:

今年前11个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8%,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7个百分点;37个大类行业中有19个实现增长,其中13个行业增速超过两位数;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3.7%,高于全省6.0个百分点,保持全省第一位;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2.4%,高于全省2.1个百分点,稳居全省第二位;全市贸易进出口229.7亿元、增长74.3%,进出口增速连续4个月居全省第二位,创历史新高。

今年,我市粮食生产喜获丰收,全年粮食产量达143.11亿斤,连续5年稳定在140亿斤以上。

 

 本报记者范志钦

    惟其艰难,方显勇毅;惟其磨砺,始得玉成。

    在全市上下实干担当、砥砺奋进的铿锵步履中,不平凡、不寻常的2022年即将收官。

    今年以来,我市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南阳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锚定省委“两个确保”“十大战略”,紧盯“三区一中心一高地”发展定位,深入推进“一二三六十”工作布局,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市主要经济指标增速持续好于全省,呈现出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现代化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全面起势、高歌猛进。

 

“稳”——

夯实根基提质效

 

    时至寒冬,南阳大地上,项目建设快马加鞭,产业发展日新月异,科技赋能转型升级,处处洋溢着生机与活力,跨越崛起的澎湃脉动令人振奋。

    南阳电厂二期项目工地上焊花飞舞、弧光闪烁,一派繁忙景象;卧龙区先进制造业开发区光电创新产业项目建设现场机器轰鸣,挖掘机和载重车往来穿梭,一栋栋整齐排列的标准化厂房拔地而起;中光学集团旗下的河南镀邦光电股份有限公司车间内,技术工人正在加紧生产手机背板……

    思深方益远,谋定而后动。我市持续推进“工业立市、兴工强市”战略,大抓产业、抓大产业,大抓工业、抓大工业,大抓项目、抓大项目,夯实现代化副中心城市建设的根基,锻造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力引擎。

    壮大产业链群。强力实施“5+N”千百亿产业集群培育计划,制定出台《南阳市21个重点产业链群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等,建立 “三长制”,大力实施延链补链强链育链行动。今年,我市数字光电、汽车及零部件、特种钢、中医药等百亿级产业基本形成;截至11月底,食品产业链群实现产值1217亿元;牧原集团跻身中国企业500强,卧龙电气南阳防爆集团等10家企业入选全省制造业头雁企业,众德汽车部件有限公司等13家企业入选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赋能创新发展。深入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宛、人才强市战略,全年培育科技型企业2000多家,评价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2671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00家以上;提升创新策源能力,省科学院南阳光电研究所、先进光学与功能镀膜中试基地、东方光微研究院等挂牌成立,建成许为钢、谯仕彦、王占国等院士工作站,与中国人民大学合作共建南水北调高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关键变量”正转化为经济发展的“最大增量”。

    力促成果转化。深入实施知识产权强市战略,技术合同成交额达88亿元,居全省第三位;出台“诸葛英才”计划2.0版,构建“1+1+20”人才政策体系,成立1亿元人才发展基金,在全省率先开展“人才贷”“人才险”;引进优秀人才847人,其中博士119人、硕士327人。

一个项目就是一个新的增长点,一批项目就是一个新的增长极。今年,全市共实施省市重点项目1035个、总投资9462亿元、年度计划投资3139.4亿元,累计完成投资3759.8亿元、占年度计划的119.7%,省重点项目月度考评排名稳居全省第一方阵 ;新招引项目1121个、增长47.7%,投资总额6523.4亿元、增长74.2%。

 

“增”——

丰产丰收绘“丰”景

 

   “2022年,我市粮食总产量为143.11亿斤,比上年增加0.44亿斤,增产0.3%。其中,夏粮总产量86.73亿斤,比上年增产0.42亿斤,增长0.5%;秋粮总产量为56.37亿斤,比上年增产0.02亿斤,增产0.04%。”12月26日,国家统计局南阳调查队农业农村调查科科长郭传军在微信朋友圈分享的喜人消息,引来众人点赞。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南阳作为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工程粮食核心产区和全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是全国21个粮食产量超百亿斤的地市之一,素有“中州粮仓”美誉。

    为承担粮仓之责,我市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全面落实惠农政策,增加资金投入,改善生产条件,创新科技推广,大力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提升粮食产能。

    粮食播种面积稳中有增。全年粮食播种面积为1962.44万亩,比上年增加2.25万亩,增长0.1%。其中,夏粮播种面积为1094.08万亩,比上年增加0.27万亩,增幅0.02%;秋粮播种面积为868.36万亩,比上年增加1.98万亩,增长0.2%。

     坚决扛稳粮食安全重任。面对60年不遇的严重旱情,紧盯“保水源、保能源、保灌溉、保人畜用水、保苗木不死、保粮食不减产”目标,扎实做好抗旱保秋工作,实现秋粮增产,全年粮食产量达143.11亿斤。

     大力发展月季产业。高标准建成南阳市月季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成功举办第十三届南阳月季花会,获得2028年第21届世界月季大会举办权;南阳月季博览园已成为集“产、学、研、旅”于一体的花卉旅游目的地、网红打卡地、世界一流月季园和全国月季产业与乡村振兴融合的样板。

    共绘巾帼兴粮图景。9月16日,全国“巾帼兴粮节粮庆丰收”主题活动在唐河县举行,各界宾朋齐聚一堂,共享丰收喜悦,共贺五谷丰登。社旗粉条、唐河栀子油、内乡核桃油、卧龙艾制品、方城黄金梨、西峡猕猴桃、淅川大闸蟹……琳琅满目的南阳特色农产品通过现场直播连线和巧媳妇直播带货,呈现在全国观众眼前。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这是诗人杜甫眼中丰收的场景。放眼三顾之地南阳,现代农业快速发展,特色种植高质高效,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妙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进”——

跨越发展势如虹

 

    10月30日,随着汽笛长鸣,一列中欧班列缓缓驶出南阳车务段西货场,承载着580余吨、价值约5200万元的香菇、艾草等“南阳制造”商品,驶往越南河内。这标志着南阳卧龙综保区中欧班列常态化开行迈出了坚实一步,更成了我市扩大对外开放、赋能经济发展的生动注脚。

    稳经济、保增长、激活力、促销费——面对疫情不利影响和经济下行压力,我市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省出台的一揽子政策措施,找准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的平衡点,着力破除消费重点领域体制机制障碍,积极推动全市消费恢复和升级。

    购房享补贴。市政府办公室印发《南阳市促进中心城区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若干措施(试行)》,对符合条件的大中专以上学历人才及来宛新市民购买首套新建普通商品住房给予购房补贴,进一步激活我市房地产市场主体活力,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至目前,已审核发放购房补贴款477万元。

    点亮夜经济。作为中心城区首家开门迎客的夜市,设在市第一体育健身中心的宛城星空淘宝市场(跳蚤市场),于5月11日开市当晚就成了网红打卡地。在严格落实疫情防控举措的前提下,各县市区不断“扩容”和“增殖”的夜市和跳蚤市场,重燃了大众的消费热情,增加了就业岗位,激发出夜间消费的新活力。

    发放消费券。出台《南阳市进一步扩大消费的若干措施》,从7个方面提出32条具体举措,通过“云闪付”APP发放“惠享南都”消费券3700万元,提高消费对经济发展的持久拉动力,充分调动市场主体积极性,有效激发居民消费潜力, 切实增强大家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培育新业态。组织购物节、618、农民丰收节等网上促销活动,助力产品销售;发展直播带货,培养本地网红达人,让南阳网红带火南阳产品。

种种举措为全市经济增长注入了新的动力,更为南阳加快建设区域性消费中心奠定了坚实基础。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2022年的南阳,乘势而为、只争朝夕,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加快高质量高效率跨越发展;2022年的我们,砥砺奋进、勇争一流,正蹄疾步稳行进在“建强副中心、奔向新辉煌”的新征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