淅川县大石桥乡:小柳编 大产业
本报讯( 全媒体记者 康帆)“这篮子是柳编的,插上小雏菊,放在家里特别文艺。”12月21日晚上,在河南省淅川县大石桥乡东湾村的柳编工艺品展厅里,跟往常一样,副乡长刘相源匆匆吃过晚饭,娴熟地打开直播设备,化身乡村主播,热情地推介着村里的柳编产品,一会儿功夫,就接了好几笔订单。
“别看这篮子小,可是我们致富的‘大法宝’。”刘相源介绍,“种杞柳、编篮子,卖产品,样样都能让老百姓受益,东湾村几乎全村参与其中,户均增收4000元。”
东湾村属于南水北调中线核心水源区,紧邻丹江口水库,村后是石漠化荒山,中线工程通水后,原本就不多的良田和大批基础设施被淹没,剩下大片支离破碎的消落地,既不能种庄稼,又要兼顾水质保护,村民生活更艰难了。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还得在山水上做文章。”东湾村党支部书记郭丰岗说,在政府和驻村帮扶单位的帮助下,东湾村多次外出考察,决定在村里发展杞柳产业。
“杞柳根系发达,能涵养水源,耐旱耐涝,手指头粗细的杞柳条斜茬剪成一寸左右的小段,插到地里都活了,雨水跟上的话,一年收两茬,一亩地一年能收1万斤,刚割下来的柳条一斤1.5元,外地藤编工厂立等着收购。”一提到杞柳,郭丰岗就打开了话匣子,滔滔不绝地介绍着,当年,村里就成立合作社,在河滩地上种植杞柳300亩。
“村里种杞柳,给我找了个好营生。”东湾村民李遂红说,家里两个学生,坠子大,丈夫一个人在外打工要养活4口人,生活压力很大。“我在杞柳合作社打工,种树、除草、浇水、收割,一天挣80元,够家里零花了。”
去年,为了提高杞柳产业的收益,乡里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安徽柳编企业,河滩地上的杞柳有了更大作用。
“直径20公分的柳编篮子,手工费3.5元,手快点儿一天能编20多个,一个月能挣1000多,我们老两口都在这儿干,这点钱,够花了。”
走进东湾村的柳编加工厂,村民全国祥麻利地编着篮子,高兴地介绍。在他身后,各式各样的柳编、草编篮子堆得像小山一样。
“引进企业后,老板手把手教技术,现在不光杞柳能当编制材料,玉米壳、龙须草、菖蒲、秸秆,都能拿来用,花篮、门帘、桌椅等工艺品样样俱全。”刘相源拿着做好的工艺品,一一为记者展示。
“不怕没活干,就怕不会干,我们多渠道进行草编、柳编技术培训,打通闲散劳动力家门口的致富路,使村村成工厂、户户是车间、人人变巧娘。前两天,还专门组织了编织技能比武大赛,七八个乡镇来取经!现在全县已经有十几个柳编车间了。”大石桥乡人大主席刘黎明说。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我们通过企业运作、土地流转等方式做大做强柳编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形成‘技能培训+原料供给+成品回收+集中销售’的闭环式柳编产业链,用‘小柳编’编出产业兴旺大市场。”大石桥乡党委书记姚云亭信心满满地说。
淅川县大石桥乡:小柳编 大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