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于欢
一座城市阔步前行,离不开强大的精神支撑;一座城市繁荣振兴,更离不开丰润的文明滋养。
在过去的一年,在市委市政府的运筹帷幄之中,我市将全国文明城市常态化创建工作上升至高质量建设现代化省域副中心城市需要的高度,文明意识正以润物无声的姿态改变着一切,在持续掀起的全面创建、全领域创建的热潮中,一幅以文明为底色的高质量发展新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文明是一座城市的内在气质,也是一座城市的幸福底色。
充盈着“楚韵”之美、“汉风”之稳的千年帝乡华丽蝶变,让生活其中的百姓乐享幸福,同时成为外地游客心中“值得三顾”的好地方。
今天,请跟随记者的笔触,去感受一座城、一城人,众志成城,笃定前行全国文明城市常态化创建工作的跨越之旅。
团结一心 汇聚发展力量
创建文明城市的初衷,是为了提升城市品质、增进人民福祉。
今年以来,我市上下勠力同心,积极探索、大胆创新、不断超越,全国文明城市常态化创建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居民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围绕老百姓关注的买菜难、停车难、出行难、环境秩序脏乱差等民生问题,下大力气整治了交通秩序,规范了农贸市场。通过“1050”专项行动,实施拆墙透绿、“双违”整治,美化了城市环境,提供了更加完善的基础设施,使文明城市创建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创建文明城市,既是顺应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意愿要求,更是兑现向全市人民郑重承诺的必答考卷。
为此,市委市政府奖优罚劣,以重奖重罚激励广大党员干部担当作为,切实推动全国文明城市常态化创建工作走深走实走细;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安排部署推进工作,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更实举措,以点带面、广泛推广、纵深发展,推动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常态化、长效化。
人心齐泰山移!
伴随着一项项创建活动的展开、一个个考核指标的落实,我市上下一条心,全国文明城市常态化创建工作热情空前高涨。南阳城更是巧将城市文明作为竞争力和软实力,用一次次实践证明,文明一旦扎根,就会激发无限的动力与蓬勃的力量。
靓丽城市 绽放文明之花
城市环境关乎市民幸福指数,在城市建设中,生态文明理念正在生根发芽,绽放出芬芳馥郁的文明之花。
站定白河1号船头,轻舟驰骋在碧水航道中,高楼林立的城市天际线尽收眼底,在现代与历史的交织中,昔日白河“南船北马”的历史盛况仿佛重现。退休老干部张聚卿老人闲暇喜欢到处看看南阳的新变化,他认为通游只是梦想的开端与肇始,连通豫鄂通江达海,以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才是南阳人的终极目标。在他眼里,不管是新打通的卡脖子路、扩建的路,还是重建的淯阳桥等新景观,均彰显着南阳昂然走出“盆地”迈向“高地”的力度与气魄,“南阳已摆脱了固有的盆地小农意识,嬗变成开拓进取的新形象!”
城乡满目青环翠绕、大街小巷干净整洁、老旧小区焕发新颜、交通路口秩序井然……行走在我市街头,树成荫、花似锦,小城大爱,全民共创,文明之花满城绽放!这样美丽的城市,谁人不爱呢?
“南阳市着力增进民生福祉、塑造城市人文魅力、提升城市治理效能,通过开展清洁城市美化家园‘1050’专项攻坚行动,破的是积重难返的城市顽疾,立的是南阳的蝶变重生,赢得的是全城百姓的交口称赞。”在网络上,一则网友的如是留言成为高赞,真可谓一城文明风,满目发展势。
志愿服务 让城市更有温度
对文明的追求,南阳从未停步。
志愿服务是展现一座城市文明风尚的新标志,志愿者更是文明城市创建的生力军。在我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中,道路、社区、广场、爱心机构……一件件红马甲、一顶顶小红帽总是出现在创建文明城市工作需要的地方,成为了这座城市里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据粗略统计,目前,全市约有156万人实名注册志愿者、5100支志愿服务队伍。他们在文明交通、市容环境、农贸市场、乡村环境提升行动等常态化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活动中倾情付出,充分彰显了南阳人民崇尚志愿精神、热心志愿服务的良好风尚以及城市是我家的主人翁意识。
城市“文明指数”越高,市民幸福指数就越高,社会就越和谐。市义务工作者联合会监事长吕宏庆在接受央媒的采访中曾自豪地表示,“现在坚持创建文明城市为民、惠民已成为南阳市民的共同行为,我为是一名南阳志愿者而骄傲!”
文明浸润城市,创建惠及民生。我市全国文明城市常态化创建工作的推进过程,正是全面推动市民文明素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再提升,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成长的生动实践。
这场创建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南阳文明之城的故事,仍在持续推进……